铁仔山古墓群,位于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臣田铁仔山公园南坡,紧靠北京—香港公路。铁仔山古墓群于1983年首次发现,已发现自东晋至明、清时代的600多座墓葬。铁仔山古墓群是环珠江口地区所发掘的墓葬最多、延续时代最长、出土文物丰富的重要考古发现,并证明早自东汉时,宝安先民与内地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铁仔山古墓群晋代墓葬中有3座纪年墓,纪年砖的出土,更是以实物说明东晋、南梁时期,北方名门望族南迁广东省,落户深圳市,深圳在东晋及其以前曾是粤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铁仔山古墓群曾被评为“2000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2008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铁仔山古墓群隐藏在宝安区西乡街道闹市中一处小山头下。该古墓群是国内规模最大、横跨朝代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古代墓葬群,曾被列入2000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铁仔山古墓的年代跨度为东晋至清代,历经约1700年。
发掘历史
铁仔山的出土发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专家们将古墓区分为A、B、C三区,最初只发掘A、B两区,发掘面积2300多平方米,开出探方17个,探沟50条,发现东晋至明清时期的古墓248座,其中有东晋墓5座,南朝墓36座,宋墓4座,明清墓203座。出土器物400余件,大部分为陶瓷,还有部分铜器、铁器和玉器。
1983年,深圳市文物考古人员曾先后在铁仔山南坡山脚下发掘出汉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130座,特别是发现了“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的东汉墓,出土了东汉人头印纹装和铜镜等一批重要文物。
2000年,第二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自东晋至明、清时代的墓葬248座,其中东晋至南梁墓葬60余座。2004年,考古队查明,古墓群分布范围为5个区,占地27000平方米,据此,拟定27000平方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40000平方米。
遗址特色
铁仔山大规模古墓群令人震撼,层层叠叠的古墓从山腰延伸到山脚,墓砖堆砌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平砌、竖砌、斜砌,拱形、方形,有的墓砖上还有细密的花纹,更有一块墓砖上印着一只掌印,数个墓穴中还躺着古人的骸骨。这里大部分有价值的文物都已运走,保存在深圳博物馆。已经开挖的部分有的立起了围墙,上面有塑料板覆盖,并有相应的排水设施,24小时都有人看守和值班,可以参观。
研究宝安区古墓葬不仅可以了解宝安古代的民间葬俗,还可以了解宝安古代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铁仔山古墓群的发掘以实物资料证实了汉代迁徙历史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传播融合,记录了华族历史发展的足迹。从宝安古墓葬的建造类型来分析,汉代之前的古墓葬均为土坑墓,汉代开始出现砖室墓,魏晋、南朝时期的砖室墓不仅规模较大,建造水平较高,随葬品也丰富,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经过汉晋移民,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铁仔山墓地分布极具规律,从西至东依次分布着汉、东晋、南梁至明清各时代的墓葬。这种有规划的布局说明铁仔山古墓地极有可能作为当地新安故城居民的公共墓地。铁仔山古墓群距南头城仅两公里,所发现的东汉特别是晋以来至明清各个时代墓葬,印证了南头城作为粤东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地位的兴衰和变迁。
文物保护
2000年3月,深圳市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宝安区文化局召开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家论证会,会上专家认为,铁仔山古墓葬群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密集、历史延续时间跨度大,墓葬形制多样,内涵丰富,是深圳历史的叠压,特别是东晋纪年墓葬的发现,可确证深圳城市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由于资金限制,2000年后,有关部门仅在遗址上修建了简易的临时性铁皮保护棚。据悉,“铁仔山古墓群民俗博物馆”已经正式立项,并被列入“十二五”宝安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按计划将在2015年前建成。根据该方案,博物馆投资总额为900万元,占地3500平方米。早前曾发生过因铁皮生锈而漏雨,最多时漏雨处达170处,许多角钢支架受到重压变形。现场守墓人说,经过更新维护并畅通排水沟渠,夯实墓坑土质,已经能防止雨水对墓群的毁坏。
2008年11月18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4月,“铁仔山古墓群民俗博物馆”已经正式立项,并被列入“十二五”宝安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按计划将在2015年前建成。根据该方案,博物馆投资总额为900万元,占地3500平方米。除了资金,土地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古墓的进一步保护。因古墓群事实上位于饲料厂内,2000年宝安区文物管理部门曾提出搬迁“华宝饲料厂”建设博物馆的建议,但因种种原因未被采纳。该饲料厂正在准备搬至惠州,土地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历史沿革
1983年,深圳市文物考古人员曾先后在铁仔山南坡山脚下发掘出汉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130座,特别是发现了“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的东汉墓,出土了东汉人头印纹装和铜镜等一批重要文物。
2000年,第二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自东晋至明、清时代的墓葬248座,其中东晋至南梁墓葬60余座。
2004年,考古队查明,古墓群分布范围为5个区,占地27000平方米,据此,拟定27000平方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40000平方米。
文物遗存
2000年,再次对铁仔山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清理了自东晋至明清时代的墓葬224座,其中东晋至南朝墓葬60余座,宋墓4座,其余为明清墓葬。出土陶瓷、铜器、铁器、玉器等各类随葬品300余件。
铁仔山古墓群墓葬中有土坑墓、砖石墓,有拱形、方形,有合葬墓、二次墓葬、家族墓,不少墓葬修有排水沟。墓砖堆砌的形式有顺砌、丁砌、平砌、侧砌、竖砌、斜砌,对研究历代墓葬工艺技术有重要意义。此外,平民墓的发现反映了当地葬俗文化,至少可反映珠三角地区古代平民的葬俗。迄今为止,国内外还很少在原址保护能反映历代平民墓葬习俗的古墓葬,铁仔山古墓群的发现弥补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研究价值
该遗址中东晋纪年砖的发现,对于研究和确定深圳市早期历史、早期移民史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古代深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墓葬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各地墓葬形制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古代葬制在当地与民情风俗结合的反映。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铁仔山古墓群,其墓葬时代延续之长、叠压关系之清楚、随葬品之丰富,在广东省仅此一处,在全国也属罕见,是难得、可贵的文化遗产,为更深入地研究宝安区自东官郡建制到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丰富了宝安古代编年史料。
宝安区内所发现的古墓葬,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说明六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开创了宝安的文明进程。
文物遗址所蕴含的大量历史信息,为研究和了解历史上深港地区乃至粤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俗、建筑等发展及演变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铁仔山古墓群出土了一批纪年砖和大量的陶、瓷器等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反映了历代古人的艺术审美特征。此外,古墓群所在的铁仔山野郊公园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有较好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深圳大规模古墓群.新浪网.201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