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公元前340年

公元前340年

公元前340年,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在中国属于战国时期。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楚威王的即位以及秦国在军事战略上的一系列行动。

中国大事记

卫鞅谏秦孝公伐魏

马陵之战后,秦国的大良造卫鞅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指出魏国曾占领秦国的河西地区,使得秦国失去了黄河天险,直接面临魏国的威胁,难以向中原地区拓展势力。他认为魏国是秦国的心腹之患,若想实现强国霸业,就必须首先攻打魏国。当时,魏国刚刚遭受马陵之战的失败,国力受损,诸侯离心,这对秦国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卫鞅向秦孝公提出了伐魏的战略,主张依靠黄河、崤山山脉的地利优势,向东扩张领土,进而建立帝业。秦孝公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在公元前340年派遣商鞅率领军队进攻魏国。卫鞅的伐魏策略顺应了秦国日益强大的趋势,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卫鞅计破魏军

公元前340年,秦孝公采纳了卫鞅的建议,派他出征魏国。卫鞅利用自己与魏国将领魏昂的旧日友谊,设下圈套,成功抓获了公子卬,从而击败了魏军。这次胜利之后,魏国因连续的战争失利而实力大损,魏惠王感到恐慌,遂派出使者向秦国献上了部分河西之地,以求和平。

卫鞅封于邬

卫鞅在公元前340年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后,被秦孝公封赏于邬地,后来更名为商(今陕西省商县商洛镇)。因此,商鞅被称为商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商鞅。

楚威王即位

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其子熊商继承王位,史称楚威王。

逝世人物

楚宣王(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40年在位),原名熊良夫,是楚肃王的弟弟。他在位期间,曾发动战争入侵巴地,并消灭了陈、蔡两国。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由其子熊商继位,即楚威王。

出生人物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姓,名雍,是中国战国中期赵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实施了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实力,征服了中山国,并击败了林胡、楼烦两族,开拓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建了“赵长城”。

著名科学家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在公元前340年前后,为数学建立了逻辑基础。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出生于斯塔基尔,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并成为了柏拉图的学生。公元前343年,他应马其顿王国国王之邀,担任王子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返回雅典,创立了吕克昂学园,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工作。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丰富,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范畴论》、《政治学》等作品,这些都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经典之作。他对数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逻辑学和形式逻辑体系的创建上,这些工作不仅为数学提供了逻辑前提,还为数学公理法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示范。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严谨简洁的数学定义,证明了若干数学定理,并研究了立体几何的部分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