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龄
王柏龄(1889—1942),字茂如,江苏江都人,中国军人。曾先后就读于南京江苏陆军小学、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日本陆军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第10期毕业。
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4年实际主持筹划创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教育长,黄埔军校教导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1师师长,第1军副军长,代军长,长江要塞司令,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授部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9年4月25日,王柏龄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区。14岁时考入南京陆军小学堂就读,因成绩优良,被保送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后考取留学日本陆军公费生。王柏龄先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完成预科学业,后入高田第十三野战炮兵联队实习。期间王柏龄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回国参加光复南京市、上海市的战役。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王柏龄流亡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学习。
王柏龄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1916年,经蒋介石介绍、陈其美推荐,赴山东省任居正领导的东北军总司令部参谋,并代理参谋长,混成旅第一旅长等职,参加讨袁、护法战争。1917年,王柏龄应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唐继尧之邀,出任云南讲武堂科长、教育长及云南高等军事学校炮兵科长、教育长等职,历时7年之久。因同窗之谊,1923年4月, 时任孙中山大元帅行营参谋长的蒋介石特地将王柏龄从云南省邀来广州市,初任大本营高级参谋,后任粤军总监, 前往东江前线参与指挥同陈炯明军的作战。
军政经历
1924年1月24日,王柏龄等7人应孙中山之命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委员长为蒋介石。2 月, 军校筹备委员会成立教授、教练等5个部,王柏龄任教授部临时主任。黄埔军校筹备期间,王柏龄积极参与了军校的编制、军服军帽的设计、军械设备的准备以及教育计划的制订等工作。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王柏龄出任教授部主任,主管军校的教务工作,对教材的编写、战术的教练、课程的安排、规章制度的制订,做了大量工作。1924年黄埔区学生成立党军两团,王柏龄任第二团团长,一团团长为何应钦。1925年2月,王柏龄率教导第二团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因指挥不力,行动迟缓,致使何应钦领导的教导第一团险遭歼灭之灾。蒋介石没有将王柏龄撤职, 而是调回黄埔军校任参谋长。7月,又由参谋长改任教育长,负责军校教育工作。9月,黄埔军校第三届特别党支部成立,王柏龄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分工担任组织工作。后因被指控破坏国共合作等问题,1926年1月蒋介石解除王柏龄黄埔军校教育长职务,改任黄埔军校教导师师长,参与制造“中山舰事件”。此后,蒋介石将其调离广州市,任命他为国民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师长,第1军副军长,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王柏龄又兼任北伐军总预备队指挥官,在南昌战役中指挥失误战败被撤职。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王柏龄一度任长江要塞司令。1928年3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王柏龄任教授部主任。11月,王柏龄被免去教授部主任,改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在任期间,王柏龄主持修建了京杭国道,他力主“裁弯取直”,遭到民间和财政当局共同反对,力排众议,终将此道修成。后连续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三、四、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候补委员。1937年11月,王柏龄被免去江苏省政府委员,从此赋闲家居。
退隐生活
王柏龄晚年信佛, 1937年,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市,后至昆明市,著有《黄埔军校创始之回忆》等。1942年8月26日,王柏龄在成都病故,终年54岁,葬于扬州瘦西湖畔之熊园。
轶事典故
《闲话扬州》幕后主角
上个世纪30年代,龙阳才子易君左写的一本小册子《闲话扬州》,引起轩然大波。由扬州市极有声望的妇女界领袖郭坚忍组织的“扬州究易团”,将易君左告上法庭。周佛海、薛笃弼、洪兰友出面调解,都是无功而返。《闲话扬州》的案情最终峰回路转,扭转乾坤的人就是王柏龄。
人们都知道,扬州人造易君左反的后台是上海市的阮慕伯、扬州的戴天球,其实后台的后头还有个一言九鼎、左右局势的王柏龄。事实上,“闲话扬州”事件一开始就得到了王柏龄的暗中支持,只不过由于自己的身份特殊,而且同时为蒋介石得力助手的陈果夫正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的主席,因此他只能躲在背后出谋划策。
起初,身为省主席的陈果夫,对易君左的《闲话扬州》风波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看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全国皆知,连自己也丢了面子塌了台。于是,他不得不亲自出面到扬州市找到王柏龄,请他出来帮助熄火,不要把事再闹下去。
陈果夫一出面,王柏龄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幕前来了。王柏龄清楚,要平息风波,必须做好做通郭坚忍的工作。王柏龄亲自登门拜访郭坚忍,苦口婆心劝说郭坚忍不要再闹下去。郭坚忍提出三点要求:一、省政府撤销易君左职务。二、易君左必须向扬州及苏北人民登报道歉。三、中华书局必须销毁《闲话扬州》。王柏龄一见郭坚忍松了口,让了步,当即满口答应全部条件照办。
最后,易君左辞去了江苏省教育厅主任职务,在《新江苏报》刊登了一则启事,向扬州市人民作了道歉。易君左在启事中提到,“荷蒙中委王茂如(柏龄)先生本息事宁人之善意,爱惜君左之苦心,不辞烦累,毅然出面斡旋。”
孤军突进被大骂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开始北伐。蒋介石听到王柏龄逃跑和王俊作战无能的事,立即将王俊、叶剑英和团长薛岳叫了去,大发雷霆,骂王柏龄不是带兵人才,并要撤王俊的职。蒋介石对叶剑英的才能很欣赏,想要拉拢他为自己效力,只可惜打错了如意算盘。王柏龄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作为初级军官学校,军事学术、教材、操典、授课与训练,皆为军校办学头等要务,关乎师资积累及学员素养之形成与完备。过去因为偏重党人办校突出政治训练,往往忽略军事学术及其军人素养之重要性。王柏龄将军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云南讲武堂有着七年教学经验,是那个时代中国国民党中少有军事人才,他参与并主持了黄埔军校最初筹备与建校过程之所有重要事项,是黄埔军校军事学科创始人和奠基者,同时又是黄埔军校之学科教材、兵科操典、课程设置与授课编制主持人和推行者,对于黄埔军校早期军事学科建树有着特殊功勋。今年是王柏龄将军逝世70周年,特此撰文以示追念。
参考资料
王柏龄.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4-16
王柏龄力主“裁弯取直”修国道.人民网.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