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真源令张巡与睢阳区知府许远于宁陵城(今河南宁陵东南)西北,大败安禄山部将杨朝宗的作战。
基本介绍
叛将令狐潮、李廷望率兵数万攻杞县(今河南杞县),数月不能下,遂于至德元载十二月,在雍丘北置杞州,筑城以断绝雍丘守将真源令张巡粮援。此时,鲁郡(今山东州)、东平县(今山东东平西北)、曹州(今山东定陶西南)均被叛军攻陷,河南省节度使王李巨领兵东走临淮。叛将杨朝宗率兵2万,准备袭击宁陵,以切断张巡后路。张巡遂主动放弃雍丘,率兵3000人东守宁陵县,与睢阳知府许远合兵。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张巡、许远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大败杨朝宗部,斩万余人,死尸塞满汴水,顷流而下。杨朝宗收集残部,连夜逃去。
点评:此役,张巡审时度势,主动放弃雍丘,退守宁陵,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获胜。
李希烈兵取睢县(今睢县),率兵5万围攻宁陵,“舟乘衔踵进,亘七十里”(清康熙《宁陵县志·名宦志》),并掘河灌城,以切断通济渠大运河漕运。李希烈军事进攻上的接连胜利引起了江淮平原的极大恐慌,且宁陵距宋州仅45里,为宋州的门户,若宁陵再陷,不但江淮漕运将再次被阻,整个东南财赋之地也有不保之虞。盘踞扬州市的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暗中遣使向李希烈投诚,声称已令淮南之、寿、舒、庐撤防,听候处理,并与山东省李纳联合。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则李希烈势将席卷河南省各地,并全部控制通济渠航运。唐运河北线重镇徐州市介于李希烈与李纳之间,其势也不能自存,唐朝东方半壁河山将全部沦没。李希烈为了扫清运河航线,以5万大军围攻弹丸之地的宁陵城,意义亦在此。
据清康熙《宁陵县志》载,宁陵城守军宣武节度使刘玄佐部将高彦昭、刘昌领兵仅3000人固守宁陵。李希烈以10余倍兵力攻之,掘河灌城,高彦昭、刘昌、曲环率士兵死战,战争异常残酷,相持40余日,杀敌3000余人。宁陵岌岌可危,指日可下。刘昌为鼓舞士气,将守宁陵城西北隅“未尝内顾”的外甥张俊斩杀,使“士有死志”。此时,浙江省东西节度使韩滉特派属下将军柏良器、王栖曜带兵帮助刘玄佐抵拒李希烈。柏良器、王栖曜派数千士兵携强弩,乘夜从汴河偷渡进宁陵,发挥其长于守御的优势。早晨起来,李希烈正要下死命令派兵士拔城,忽然城上劲弩齐发,箭如雨下,数支大弩直钉入李希烈指挥大帐,吓得他大喊:“定是宣、润弩手到了!”于是他马上下令解围,引军遁走,被斩万余人。后李希烈逃归蔡州,贞元二年(786年)被部将陈仙奇毒死。后高彦昭被授予颍州区刺史,刘玄佐死于任上被追赠为太傅。
血战叛军李希烈宁陵之战,遏制了李希烈的南下势头,唐军趁机收复睢县、漳口,保住了宋州,也保住了江淮漕运,江淮平原转危为安,意义重大。唐朝杜牧在《宋州宁陵县记》中评价曰,此战可与张巡、许远血战睢阳区的功绩意义相提并论。清代诗人查岐昌《咏南川郡王》中的“流涕斩甥张,牧之美毋溢。较量定国劳,应与张、许匹”,也表达此意。刘昌守宁陵城有功,明清时期在城东南角建旌忠祠以祀之,并立“守宁陵司空尚书南川郡王刘公庙碑”记事以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