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钟党参(学名:党参属 chlorocodon C. Y. Wu)为桔梗科党参属的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描述
绿钟党参为有乳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萝卜状,长可达20厘米以上。茎基极短而具密集的茎痕。茎直立,高60-100厘米,下部具多条带叶而不孕的分枝,中部几无分枝,上部有或没有着花而无叶的分枝。叶在主茎上的互生,中部的最大,三角状卵圆形至卵形,近无柄至有长至1厘米的叶柄;分枝上的叶对生,浅心形,卵状三角形,三角状披针形,全部叶边缘向背面翻卷成一很窄的卷边,两面疏被短的硬毛,背面叶脉隆起而明显,上面平而不明显,近于全缘或疏生钝齿蟳,长1-2.5厘米,宽0.5-2厘米。花单朵顶生,但常常在茎上部的分枝上也生有1-2朵花。花萼贴生于子房中部,筒部半球状,有10条脉明显可见,裂片小,彼此远离,长4-6毫米,宽2-3毫米,狭三角状披针形,全缘或上部有硬头小齿,无毛或仅上部疏生几根硬毛;花冠淡黄绿色,筒状钟形,长15-18毫米。蒴果直径1厘米,下部钝或稍尖。种子椭圆状,光滑,无翅,棕黄色,长1.5毫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活习性
绿钟党参喜温和凉爽气候,耐寒,根部能在土壤中露地越冬。幼苗喜潮湿、荫蔽、怕强光。播种后缺水不易出苗,出苗后缺水可大批死亡。高温易引起烂根。大苗至成株喜阳光充足。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
栖息环境
绿钟党参栖息在海拔2700-3700米的向阳山坡草丛中或疏灌丛中。
分布范围
绿钟党参产云南省西北部(德钦县)、四川省西南部(乡城县、稻城县、理塘县、乾宁、康定新都桥镇)。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德钦。
栽培技术
直播育苗
用种子直播、育苗移栽,但以前者好。
1.种子处理播种前将种子用40-45℃的温水浸泡,边搅、边拌、边放种子,待水温降至不烫手为止。再浸泡5分钟。然后,将种子装入纱布袋内,再水洗数次,置于砂堆上,每隔3-4小时用15℃温水淋一次,经过5-6天,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也可将布袋内的种子置于40℃水洗定次,保持湿润,4-5天种子萌动时,即可播种。
2.直播法在“霜降”至“立冬”之间播种,种子不需处理。保温和防止日晒,苗高薪-10厘米时逐渐拆除覆盖物,并注意及时除草松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3.定植,参苗生长一年后,春季或秋季定植,春季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移栽时将参苗挖起,剔除损伤、病弱苗,按行距20-30厘米开沟深16-18厘米,株距7-10米,将参根斜放于沟内,使根头抬起,根稍伸直,然后盖土填实,盖土以超过芦头7厘米为宜。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出苗后开始松土除草,清除杂草是保证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2.追肥:定植成活后,苗高15厘米左右,可追肥人粪尿每亩1000-1500公斤,以后因茎、叶、蔓长也不便追肥。
3.排灌:定植后应灌水,苗活后少灌水或不灌水,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烂根。
4.搭架:平地种植的参苗高30厘米,设立支架,以便顺架生长,可提高抗病力,少染病害。有利参根生长和结实。
病害
锈病:开始于5月中、上旬,6-7月份为发病盛期。叶、茎、花均可被害。防治方法:发病期喷50%二硝散200倍液或敌锈钠2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
根腐病: 一般多在土壤过湿与气温过高时。该病较易发生,发病初期,近地面须根变成黑褐色,轻度腐烂严重时,整个根呈褐色水渍状腐烂,地上部分枯死。防治方法:⑴与禾本科轮作;⑵雨季排水⑶整地时每亩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浇病区。
虫害
地下虫害:4-5月主要有地老虎,蛴螬为害嫩茎及根部。防治方法:用敌百虫800倍液和一六0五乳剂1000倍液浇根部诱杀。
呀虫:可 用于40%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雾。红蜘蛛:主要病害幼苗及成植叶片可用50%虫松1000--2000倍液喷雾。
物种区别
绿钟党参与绿花党参(C. viridiflora)极为相似,但区别在于绿钟党参的花萼裂片明显小得多,裂片间湾缺平钝;此外,绿钟党参的花冠和叶片也较小。目前所知,两种的分布区并不相衔接。
保护级别
绿钟党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Codonopsis chlorocodon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植物智.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