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戒甫(1887-1974),原名作民,改名铭,字介夫,又用介甫二字,号墨m,派名有瑾,曾用名穷奇,湖南省湘乡市(今涟源市)人,是中国著名的先秦诸子研究专家、楚辞专家以及金文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人物经历
谭戒甫1887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05年,他考入湖南游学预备科。1909年,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学习电机工程学。1914年后,到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教语文课。1928年在武汉大学文学院任讲师一年,后被聘为教授,讲授“诸子要论”、“诸子专书研究”、“目录学”、“形名学”。1938年9月到1945年,先后在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曾任西北大学、贵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946年2月,到湖南大学任教授、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53年高校院系调整,调回武汉大学,任历史系教授,着力研究先秦诸子、楚辞和金文。
研究领域
墨家研究
谭戒甫一生主要研究先秦诸子,其次为楚辞、西周金文。在先秦诸子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形名学与墨经小取论式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墨辩发微》、《公孙龙子形名发微》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阐述。他还编写了《墨经分类译注》、《庄子天下篇校释》、《校吕遗谊》等著作,这些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
管子研究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研究所,谭戒甫参与了与苏联科学院合作的墨经译注项目,并在1957年完成了《墨经分类译注》。他还对颜昌尧的《管子校释》稿本进行了反复修订,其中的一些观点也被郭沫若等学者的《管子集释》所采纳。
庄子研究
谭戒甫的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庄子天下篇校释》和《校吕遗谊》,这些作品都是在他1928年开始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逐渐形成的。《庄子天下篇校释》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它提供了深入了解当时各个学派起源及其演变的重要线索。
金文研究
谭戒甫对金文的研究同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的早期金文研究作品《董武钟传》于1933年完成,1936年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五卷上发表。解放后,他转向历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对西周金文的研究更加深入,并计划撰写《西周金文综合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多个国内期刊上发表,强调使用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来补充和修正西周的历史记录。
主要著作
谭戒甫先生一生致力于教学和研究,尤其是在“先秦诸子”、“楚辞集解”、“西周公国金文”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他已经出版的著作包括《墨辩发微》、《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墨经分类译注》、《庄子天下篇校释》、《屈赋新编》以及其他论文共计三十余篇。此外,他还留下了超过二十五篇未发表的论文或讲稿。尽管他在历史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这都是在他没有师承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就。
人物评价
谭戒甫以其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著称,他的许多见解不仅被郭沫若等学者引用,而且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鼓励。他曾作为武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受邀参加了天安门“国际劳动节”节的庆祝活动。1957年,毛泽东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多次通过书信给予鼓励。1953年11月25日,毛泽东亲自回复了他的信件,表示对他教学工作的高度肯定。1958年5月20日,毛泽东再次致信表示感谢。毛泽东曾在武汉会见谭戒甫,并提到《哀郢》一文已经阅读完毕,可以发表。
人物轶事
谭戒甫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的贡献,而且还为了保护历史文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抗日战争前,他听说有人从李鸿章家族的遗产中偷走了《四库全书》,于是他花了一千块银元雇人以六百块大洋的成本购买了这套书,并担心它们会在战乱中受损,所以把整套书送回了家乡扶南山馆收藏。不幸的是,这套书在土地改革时期被当地农会主席谭润生以农会缺乏资金为由当作废品出售。据目击者和搬运工回忆,这些书被运到湖泉码头,装满了五艘木船送往长沙市销售,在运输过程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坏。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谭戒甫仍在向他的堂侄孙谭孝时写信查询这本书的情况,这是他晚年的一大遗憾。他一生都致力于文学事业,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仍然坚持写作和研究,可以说是一直奋斗到了人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