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连州溪黄草

连州溪黄草,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溪草和线纹香茶菜的全草。其叶揉之有黄色液汁,又名熊胆草、血风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石生黄堇(《广西中草药》),四方蒿(《全展选编·传染病》),香茶菜(江西《草药手册》)。主产于长江以南的湖南省四川省云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溪黄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溪黄草植株地上部分干燥品,具特有的清香气味,滋味苦。形态包括整株、切段和碎末。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大,粗壮,有时呈疙瘩状,向下密生纤细的须根。茎直立,高达1.5(2)米,钝四棱形,具四浅槽,有细条纹,带紫色,基部木质,近无毛,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茎叶对生,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0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草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仅脉.上密被微柔毛,余部无毛,散布淡黄色腺点,侧脉每侧4-55与中脉在两面微隆起,在边缘之内网结,其间平行细脉多少明显;叶柄长0.5-3.5厘米,上部具渐宽大的翅,腹凹背凸,密被微柔毛。圆锥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上,长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因而植株上部全体组成庞大疏松的圆锥花序,圆锥了毛序由具5至多花的聚伞花序组成,聚伞花序具梗,总梗长0.-5-1.5厘米,花梗长1-3毫米,总梗、花梗与序轴均密被微柔毛;苞叶在下部者叶状,具短柄,长超过聚伞花序,向上渐变小呈苞片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与总梗相等,苞片及小苞片细小,长1-3毫米,被微柔毛。花萼钟形,长约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间夹有腺点,内面无毛,萼齿5,长三角形,近等大,长约为萼长之半,果时花萼增大,呈阔钟形,基部多少呈壶状,长约3毫米,脉纹明显。花冠紫色,长达6毫米,外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长约3毫米,基部上方浅囊状,至喉部宽约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长约2毫米,先端具相等4圆裂,下唇阔卵圆形,长约3毫米,内凹。雄蕊4,内藏。花柱丝状,内藏,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成熟小坚果阔卵圆形,长1.5毫米,顶端圆,具腺点及白色毛。花、果期8-9月。

产地环境

连州溪黄草属长日照植物,喜光照,怕渍水,怕泥土板结,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低洼积水土壤容易引起烂根,常野生在溪边湿地、村边、沟边、田边及林下。

连州市溪黄草栽培历史悠久,其品质与连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气候因素密切相关。连州素有“连万山为一山,连众水为一水”之谓,瀑泉众胜,林木葱茏,空气清新。市内主要河流发源于各大山脉森林中,水资源丰富,无工业“三废”污染,水质纯净,大多数溪黄草种植基地可以用天然水进行灌溉。

连州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以沙壤、壤土为主,较为疏松。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的土壤占全市自然土壤面积的72%,氮、磷、钾、钙等微量元素较多,特别有利于溪黄草中有效成分的积累。

连州市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春雨、夏暑,秋旱、冬寒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力小、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9.8℃,光、温、水自然条件能较好地满足连州溪黄草生长的需要。由于日照强,光合作用充分,昼夜温差大,便于植物代谢成分的形成和蓄积。

历史渊源

溪黄草”是民间草药,各地俗名很多,主要有风血草、手擦黄、黄汁草、香茶菜等。

“溪黄草”古籍中未见记载,但作为清肝利胆药,在连州地区民间已有一千多年的使用历史,连州居民迄今还保持着夏天将溪黄草煲水作“凉茶”饮用的习惯。因它喜生山谷溪旁潮湿处,新鲜叶片揉碎有深棕黄色液汁而得名。

连州溪黄草茶在明清时期就因其风味独特而远销南洋各地,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连州市自清末开始就已经掌握了连州溪黄草的栽培种植技术。

近代出版的《常用中草药手册》、《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等均收载了本品,并配上植物图。由于溪黄草功效比较独特,且对乙型肝炎、黄胆性肝炎、热毒、目赤、尿黄、尿痛、咽喉肿痛、心烦肋痛、口苦、口臭等多种症状有疗效,渐渐成为当地居民居家必备的保健品。

20世纪70年代实行合作医疗站,连县医疗站内建有采药队,育药场,加工厂,在村民中普及中草药知识。

1986年,连县政府筹建了连县中药厂,把连州溪黄草列入研究开发计划。

1988年8月,连州市成功研制连州溪黄草代用茶并开始推广。

1989年3月,连县政府批准了《关于建立连县中草药基地的报告》,成立了县中草药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为连州溪黄草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1992年,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与连县中药厂实行联营,连州溪黄草的开发利用出现了新的转折点,此时的连州溪黄草早已因其药用疗效显著而声名远扬。

1999年,药厂改制,部分技术骨干抓住机遇开始自己创业,并取得成功,连州溪黄草深加工企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逐渐转入现代化加工生产。

200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专家对连州溪黄草进行了研究检测,发现对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成分含量非常高,连州溪黄草的药用价值非常明显,进一步推动了连州溪黄草规模化、基地化的发展步伐。

生产情况

截至2006年,连州市连州溪黄草种植面积1万亩,年产量3万吨,产值5000万元。同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与连州市政府合作发展,以连州溪黄草为重点的中医药种植技术项目。

产品荣誉

2006年,“豪爽牌”连州溪黄草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

2007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连州溪黄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连州溪黄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连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连州溪黄草产地范围的函》(连府函〔2007〕8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连州市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应选用当地原生溪黄草品种,唇形科香茶菜属溪黄草。

二、立地条件

选择疏松、排水能力强的砂质土壤,有机质≥2%,pH值为6.8至7.5。

三、栽培技术

1.育苗:可用种子、插和分株繁殖。

2.移植:阴天无风或晴天傍晚进行移植,移栽时切断幼苗主根,每公顷栽植数不大于44万株。植后覆土压实,浇透定根水。

四、田间管理

1.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每公顷不少于4.5万千克;移栽后每公顷施尿素不少于75千克。

2.水分管理:幼苗移植后,苗期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雨季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3.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五)采收及采后处理

7月至8月下旬,植株开花前选择晴天及时采收晒干。每年采收1次。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本品为溪黄草植株地上部分干燥品,具特有的清香气味,滋味苦。形态包括整株、切段和碎末。

(1)整株:茎呈四方形,长1.5米至2米,表面绿带紫色,密被微柔毛;叶片展平后呈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两面通常呈墨绿色

(2)切段:茎呈四方形,表面绿带紫色,断面有空心髓部,木部白中带黄色;叶破碎、皱缩,呈墨绿色。

(3)碎末:为不完整的茎碎片和叶碎片共存,茎碎片呈棕黄色,叶碎片呈墨绿色。

2.物理化学指标:水分≤20%、总灰份≤8%、总类(以标准品熊果酸标示)≥19毫克/克。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符合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连州溪黄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连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