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蟾蜍(学名:Bufo bankorensis),英语名称为Taiwan Common Toad,俗称台湾蟾蜍、癞虾蟆,是台湾体型最大的蛙形目动物,生长在台湾山区与靠近山区的丘陵地。盘古蟾蜍的毒液对人类有一定的危害。2019年12月18日,台湾花莲县丰滨乡日前有民众食物中毒,造成1死5伤,花莲县卫生局人员采样鉴定,12月17日确认6人是因为误食盘古蟾蜍而中毒。
形态特征
盘古蟾蜍属于蟾蜍科,头部宽大,眼虹膜红色。体型属大型,身长在5到20公分之间,大多数约6到11公分,体色多样,有红褐色型、黄褐色型、暗褐色型、橘红色型与灰黑色型等。体表粗糙如疙瘩,具有腺性瘤状突起或具有黑色、橙红色斑点,眼后坊至前肢基部有一条黑色的纵纹,有些个体具有背中线,斑型随环境改变具有个体差异。
本科只有2种,外观近似黑眶蟾蜍但其各趾端黑色,本种趾端不具有黑色斑,耳后腺可分泌毒液。
栖息环境
盘古蟾蜍普遍分布于低、中高海拔之阔叶林,平时栖身陆地。根据纪录,盘古蟾蜍广泛分布于台湾全岛,且适应力强,在平地,常出现于较开阔的地方,如阔叶林、草地、开垦地或住家附近;在山区,分布山区的平均海拔可达3000米。
生活习性
盘古蟾蜍以虫类为食,有时也会吃蚯蚓,常常可见到在步道、空地或路灯底下比较亮、虫类较多的地方觅食。由于本身有毒,因此除了蛇雕及少数的蛇类外,天敌其实不多,当盘古蟾蜍遇到攻击时,会做出类似俯卧撑的动作,如果无效,则会做出很像花狭口蛙的鼓气姿势,甚至装死,最后才会从耳后腺喷射毒液。
繁殖
雄蟾与雌蟾的体型相差甚大,有些雌蟾有碗口一般大。交配时,雌蟾背着雄蟾,一边移动一边产卵。它们的卵藏在细长的胶管里,缠绕在小溪流缓水处的岩石或禾本科杂草之间,可以防止被流水漂走。因为雌蟾左右两边的卵巢同时排卵,所以一对卵串同时由雌蟾的泄殖孔排放出来。卵孵化后,同一卵串的蝌蚪会经常聚在一起,使小山溪有一片黑鸦鸦的壮观场面。
蝌蚪变态成蟾蜍后即上岸生活,逐渐长大成熟再进行交配繁殖。盘古蟾蜍的繁殖季为9月到隔年3月,会迁移到水池或溪流中繁殖并产卵。卵粒呈双行排列于带状胶质管内,可长达10m以上,雌蛙一次可产4000颗卵粒。雄蛙很少鸣叫,只有在被其他雄蛙误抱时才会发出呱、呱、呱的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