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新加坡新民中学

新加坡新民中学(Xinmin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半日制的典型新加坡式学校,地处新加坡后港区8道11号,邮编538 789(11 Hougang Avenue 8 Singapore 538 789)是后港区有名的邻里学校。

荣誉

自1945年叶风帆校长创立学校至今已有68年历史。在一代代新民人的苦心经营下,新民中学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不仅连年在新加坡青年中国艺术节(SYF)中取得佳绩,并在2011,2012连续两年身"O 水准"考试总成绩Band 1学校行列中。新民中学成为本地第一所荣获“学校卓越成就奖”的邻里中学,新民中学同时在学生品格发展方面独辟蹊径,由此获得这方面的“卓越发展奖”。

学校历史

历任领导

1945年——1950年 叶帆风先生

1950年——1954年 王振先生

1954年——1964年 董息游先生

1964年——1986年 周炳麟先生

1986年——1991年 赵镇国先生

1991年——1998年 李学文先生

1998年——2003年 吴中博先生

2003年——2007年 沈爱娜女士

2007年——2011年 刘慧丽女士

2011至今 林凤萍女士

第一章:一切从敢于梦想起步

叶帆风先生有这样一个梦想:他想为后港、实龙岗一带的学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日据时期,许多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目不识丁,有些人则中途辍学。当时的教育体系,上至高等学府,下至幼稚园,招生人数都很有限,而且只有家境富裕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当时,大多数学校都设立在新加坡的中心商业区,为了让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叶帆风、王振翥、陈春霆三位先生萌起创校壮志。由于大部分家庭一贫如洗,收入微薄,仅够支付日常生活开销,因此筹募创校基金困难重重。为了实现兴校办学的梦想,叶帆风先生卖掉家中养的五头猪,以此租下了实龙岗上段的三间旧洋楼,当年招收了六百二十名学生入学。1945年11月1日,公立新民学校正式创校。

第二章:创校伊始的破冰期

新民创校初期历经风霜,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校运转资金匮乏。1950年,王振翥先生接任校长,学校买下了三座洋楼之一,学生注册人数增至1000人。尽管如此,仍只有最基本的教学设施可供学生使用:桌椅粗陋,有时学生甚至要共用书桌,或坐在地板上;厕所数量极少;食堂很小且只有一个摊位;学校操场是一块小小的泥泞的草地;课室也不敷使用。由于资金匮乏,学校无法满足学生的受教需求。一贫如洗的学生渴盼看看课室以外的世界,但却无法梦想成真,学校不能带他们去远足或进行户外教学活动。教师也是薪金微薄。1954年,董息游先生担任校长,他有感于后港、实龙岗一带亟需一所中学,于是着手向教育部申请增办中学,并开始招收女生入学。1956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新民增办中学课程的申请。对于后港邻里的众多清苦家庭来说,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它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初露曙光。学校师生看到了资金匮乏对学校发展的束缚,决定同心合力解决这个问题。1958年,学校在新世界百老汇剧院连办两晚的游艺晚会,以此筹募资金。全校师生为了这意义非凡的演出,倾尽全力,精心排练,自制服装道具,不亦乐乎。师生的通力合作,为大众呈现了一台精彩的演出,共筹得一万元。募款用于增建六间课室,并购买门牌819号校地用于未来的发展。自此,新民市开始置入当时的校地。

第三章:用梦想来引导

1965年,周炳麟先生接任校长,同时开始面对一段艰辛的历程。他继续着扩校的步伐,周校长通过一系列筹款活动,如潮剧义演、电影义演、师生的沿门募捐等,为学校增建了校舍及附属设施。1974年,由于学生人数激增,学校将原本两层楼高的教学楼改建为三层楼高。许多校友和学校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慷慨解囊,使新的行政楼得以落成。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历经诸多变化,新的住宅建设和新的英文教育体系,导致学生人数锐减,周校长面临了同样耗费心力的难题,然而,他仍一如既往地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周校长亲自主持了新民市由华文源流的学校转型为英文源流的学校,以及小学部脱离新民中学,改名为“新民小学”的历程。新民中学转为政府学校,使它重新焕发了活力。周校长继续任职,并成为新民校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周校长的子女也在新民求学,显然他对学校的爱已深深植根其中。直至今日,周炳麟先生仍在新民中学咨询委员会继续为校服务,他常回校视察,尤其当学校的重大场合时,更会应邀出席。1986年,赵镇国先生接任校长,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准。他建立的学校咨询委员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赵校长任职期间,新民中学迁至现址。

第四章:新民校史的转捩点

1991年,吴中博先生被委任为德明政府中学校长(这是一所特选学校),但他婉拒了这一调令,而是向教育部自荐到新民中学任职,为母校服务。这一决定深深地打动了每位教师。1992年,教育部同意了吴中博先生的申请,委任他为新民中学的校长,自此,吴校长开始了将新民中学打造为后港区一流学府(a choice school)的大业。吴校长从纪律问题着手治校,他的看法是:“没有纪律,教与学就无法相辅相成。”吴校长坚信,只要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为了提升学术成绩,他推行了自修计划,并设立学习角落;并常常鼓励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全力以赴。1994年,新民中学采用新的校徽,以体现全新的办学理念。学校获颁第一个“学术成绩增值奖”。截止1997年,在吴校长五年的领导下,新民中学的全国排名由第134名跃升至第50名。

第五章:化茧成蝶的新民中学

1998年,李学文先生接棒成为新民中学的校长,他延续了吴中博校长的梦想,继续努力将新民中学提升为一流教育学府,培养学生为全球经济化下的工作与生活做好准备。他全力提升学校形象,以“五育并重,平衡发展”为治校目标。1999年,新民中学的全国排名跃升至第31名,2001年,新民中学成为本地第一所自治的邻里中学,并获得新加坡素质局的褒扬,跃升为一所高素质的学府。学校设计了新的校服,校训由“勤俭敏慎”改为“坚韧不拔,殷勤为众”,李校长还制定了《新民学生信约》,由此揭开了新民中学新纪元的序幕2003年,沈爱娜女士接手校长一职,带领新民中学再登卓越高峰。她提出了简单有力的公式:新民=高素质。这一简单有力的公式反映了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沈校长还提出了众多大胆而又创意的倡议,如:“自治自校”。同年,新民中学家长会成立,使家长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在沈校长的任期内,新民中学获得了众多奖项,特别是2005年新民中学成为本地第一所荣获“学校卓越成就奖”的邻里中学。这是新加坡教育部在“学校奖励计划总蓝图”下授予学校的最高荣誉。并连续几年屹立于“第一等(band1)”教育学府的行列。2007年,刘慧丽女士(前教育部提学司特别助理)接棒沈爱娜女士,继任校长。她致力于将新民打造成一所培养领袖的精修学府,学生除了应具备一名领袖必需的处事态度、工作能力与领域知识,还应有一颗时刻关怀的心。偕同全校教职工,刘校长孜孜以求高素质的教与学,并为学生追求全面卓越的发展创造机会在刘校长任期内,新民中学母语部门在2008年组织筹备了第一届“中学华文与马来文研讨会”;2009年,新民中学科学部门组织筹备了第一届“科技研讨会”。为了使表演艺术团体充分发挥才能,她还发起了建设表演艺术中心的项目。2011年,林凤萍女士接任新民中学校长,她以她认真,温和,真心交流和追求完美的个人魅力,使学校的校风健康而积极向上。至今,新民演艺大厅的建设活动正在紧密的筹划中。

校容校貌

校训

坚韧不拔,殷勤为众(steadfast in spirit diligent in service)

校徽

图形表达了学校的恩典和热情描绘,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正在准备努力,成功和服务。3个大胆的笔触,涌动着拥抱未来的信心和乐观,表示我们的学生。3位数字代表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办学理念

领导的头脑,领导的心(leading hearts leading minds)

学校信念

为了培养展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力,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体系,以及追求卓越的思维方,培育他们成为负责任和有爱心的公民。(To develop our students to their full potential, to inculcate in them the right value system, as well as a mindset for excellence, and to nurture them to be responsible and caring citizens.)

我们相信我们的使命是可以通过一个全面的教育,力求每个孩子的道德,认知,体育,群体合作,美各方面的发展。为此我们努力。(We believe that our mission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a well-rounded education that seeks to develop the moral, cognitive, physical, social 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each child To this end, we strive to.)

学校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发展我们所有的学生以下素质:

1.Positive自尊,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

2.Upright的性格和自我责任意识。

3.Courage应对和克服挑战的决心。

4.Passion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思维。

5.A心态,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

6.Ability相关的工作以及与他人。

7.Quest个人的福祉和健康的生活。

8.Appreciation美学和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

9.Civic意识和同情的不幸。

10.Loyalty和学校,社区和国家的承诺。

学校的号召与精神

饮水思源(remembering the source which has given them the foundation for success in life)

Student’s Creed

I am unique and worthy. Within me lies the 功率 to be the best that I can be.

I shall seek to be upright in character, exemplary in behavior and steadfast in spirit.

I shall learn continuously, think creatively and strive for excellence in whatever I do.

I shall be respectful and caring towards my family members, teachers and fellow students.

Above all, I shall be compassionate to the less fortunate and loyal to my school and nation.

校歌

校服

学生在学校每天都要穿校服,根据活动的不同和当天的日程安排会有不同的校服和着装要求

在校学生一般有的学校校服包括:正式校服,体育服,课外活动服,中一迎新服,学校夹克,班级班服等不同近十多种,各具特色而且颜色鲜艳,当不同学生穿着,学校俨然成了色彩的海洋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