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楠,男,满族,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现任系主任。1989年入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专业,1997年毕业于音乐学系本科,2000年起留校任教。系统完成了附中、本科、研究生的专业教育,拥有博士学位。
人物经历
赵晓楠自1989年入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专业起,便系统地完成了附中、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育。2000年,其留校于音乐学系任教,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
开设课程
赵晓楠教授目前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开设的课程包括少数民族民俗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少数民族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研究(少数民族部分)、工尺谱常识等。
科研情况
赵晓楠教授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项目《\u003c中兴礼书\u003e的考、释、译》(2013)、国家重点课题《侗族大歌》(子课题负责人,2012)、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侗族民歌旋律与侗语声调研究》(2008)以及北京市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7)。
主要作品
学术论文
《南部侗歌旋律依字行腔特征及其原理之数学演算》(2015)
《三峡外迁移民带来的民间音乐发展及其初步研究》(2011)
《民歌,还是学堂乐歌?——两首满语歌曲类别归属的探讨》(2007)
《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一至四)》(2005、2006)
《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 》(2005)
《南部侗族芦笙谱的不同谱式及其历史发展轨迹》(2002)
《传统婚俗中的小黄寨侗族音乐》(2001)
专著教材
《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中国民间歌曲(上下)》(合作,2008)
《工尺谱常识与视唱》(2014)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少数民族民歌部分)》(2013)
获得荣誉
赵晓楠教授获得的荣誉包括北京高校育人标兵(2010)、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团体,2009)、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团体,2009)、北京市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B组一等奖(2009)以及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08)。此外,他还被授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