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是由丁伟志编写的书籍,于201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分析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及其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影响,旨在阐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

图书信息

- 作者:丁伟志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 定价:128元

- ISBN:9787509720219

- 所属分类:人文 \u003e 哲学/宗教

- 标签:哲学 哲学/宗教 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涵盖了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年间,中国的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这期间,中国不仅在社会形态和政治体制上发生了转变,而且其文化观念也随之改变。原本封闭保守的中国,在经历了一系列风雨之后,转变为宣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国家。

相关杂文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杂文是由杨仕佼撰写的文章,发表于2006年8月23日,最初发布于《红袖添香文学网》。文章深入剖析了当下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市场,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批评。杨仕佼以敏锐的视角审视了文学作品、文学氛围以及文化市场对后代的影响,表达了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方向的关切。他的文章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批判意识,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目录

上卷

引 论

第一章 中西文化的一场遭遇战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的趋向与转机

清代前期文化的发展及其病态

“经世致用”学风的再兴

二“制夷”一“悉夷”一“师夷”思路的

形成及其引起的文化变局

一种新的时代自觉:必须“洞悉夷情”

打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闸门:“师夷长技”

第二章 洋务自强运动引发的中学西学之争

一 采西学、办洋务、谋自强思潮之初兴

洋务乍起和对外认识的新纷争

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谋自强的宣言书

二 中西文化观念的第一次直接交锋

——“同文馆之争

“师夷长技”说的付诸实践和“变通自强”

论的形成

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和西学教育的启动

最高决策层的中学西学之争

三 中西文化观念的又一次直接交锋

——“海防之议”

“开利源以求富”和“办学局以育才”

关于“洋学”的再评估和再论争

四 洋务盛衰中的“重商富民”思潮

学习西方文明重点之转移

——“重商富民”思潮的勃起

改革经济制度主张的提出和对洋务成效的检讨

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独特文化观

——“中体西用”论

洋务派鼓吹的“西学中源”论及其得失短长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为维新变法立论的康梁“新学”之兴起

一 一个新学派的崛起

一种新的危机意识的形成

一种新政见:通世界之知识,采万国之美法

二“新学”的渊源和“新学”的实质

“残明遗献思想复活”之谜

近代“西学”与康梁“新学”

康梁“新学”与今文经学

“会通中西”之意和提倡“西学”之实

“新学”崛起引发的文化大论战

极端守旧派之“卫圣教”,“辟异端”

“中体西用”论的演化与变态

崇尚自由民主的激进文化观的出现

守旧势力的短暂得势和文化复旧的穷途末路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十年文化观念的演变

一 海外志士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新观察和对中国

固有文化的新剖析

文化观念的划时代更新:民权观念的勃兴

民权观念促成的文化自省

二 清末“新政”与如何对待西学之争的复起

清末“新政”条件下出现的文化新局和

文化新论

为造就新国民而倡建新文化

三 革命与改良的政治论战引发的文化观念的

新分化和新变异

民族革命与民权革命并起对文化观念的影响

国粹主义的兴起

改良派文化观念的转向

民主主义文化观念体系的创建

活跃于一时的文化虚无主义

新文化高潮的萌动

余论 漫议中国文化的近世境遇

后记

下卷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套装上下卷).缺书网.2024-09-02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上下卷).豆瓣读书.2024-09-02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2024-09-0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