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男,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吟飞、刘羽捷、刘蔚天、刘竹等,笔名萧军、颜三郎、田军,于1907年7月3日出生在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锦州市凌海所属大碾乡),中国男作家。
1929年,萧军在沈阳市《盛京时报》上出版第一篇白话小说《懦……》。随后于1934年6月,他与爱人萧红共同来到青岛市,创造出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而且鲁迅在上海自费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帮助两人出版这两篇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并且为他们的书作序,因此奠定了萧军和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40年,萧军前往延安市,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和鲁迅美术学院教员等职务。随后,抗战胜利,他就任东北大学鲁迅美术学院院长。1946年8月,萧军被任命为佳木斯市的东北大学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随即继续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并且担任社长。随后在1947年3月,他辞去“鲁艺”院长职务,回到哈尔滨。5月4日,萧军又创办《文化报》,并且自己担任主编,还创办了“鲁迅社会大学”。1948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因在他主编的《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生活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受到批判,从而停止组织生活。在文革后,中央撤消了于1948年中国中共中央地方局对他的错误决定,恢复了党籍。1978年,参加了全国第四次“”。随后在1979年,萧军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随后于1980年,萧军加入北京作家协会。1988年6月22日,萧军因病逝世于北京市。随后于2006年6月,他的回忆录全集《人与人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儿童时期,萧军在乡村书塾读书,在他10岁的时候,进入长春吉长道立商埠小学读书,随后于1925年,成功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市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并且在讲武堂宪兵教练处、讲武堂第六教导队做宪兵、炮兵。
1922年,萧军在哈尔滨市以化名“三郎”在各类报纸上投稿。1925年,萧军进入张学良在沈阳开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进行法律和军事的学习。随后于1928年,他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十合期炮兵科进行学习,并且担任东北陆军军官、《青岛晨报》副刊编辑等职位。
作家经历
1929年,萧军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出版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于5月10日在沈阳市《盛京时报》上发表。随后,萧军又在《盛京时报》上发表了《端阳节》《鞭痕》《汽笛声中》《孤坟的畔》等小说。1930年,临近毕业,萧军由于为它人打抱不平,因此被东北陆军讲武堂开除。随后于1932年,他与萧红结识。1931年,萧军在宪兵教练处任少尉助教。“九一八事变”后,他与部分军人合谋组织抗日义勇军失败,1932年初潜逃至哈尔滨市,开始在各报刊投稿为生,开始了文学生涯。
1933年,萧军和萧红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6篇小说。两人相爱并同居。随后于1934年6月,他与萧红共同来到青岛,一边编辑《青岛晨报》副刊,一边写作,创造出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而且鲁迅在上海自费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帮助两人出版这两篇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同时,亲自为他们的书作序,因此该书出版后,随即轰动文坛,奠定了萧军和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5年至1937年期间,他不仅创作一些中篇小说和诗、散文、游记,还出版剧本《幸福之家》。其中于1936年,萧军正式开始撰写长篇巨著《第三代》,此部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东北地区社会现实。
随后在1938年2月,萧军从临汾民族革命大学退出。同年3月20日,前往延安市。他在延安南街政府第一招待所,受到毛泽东的邀请,随后,毛泽东更是亲自来到招待所与其共进午餐。4月1日,萧军参加了陕北公学第二届开学典礼。6月,萧军和王德芬回到西安市,随即前往四川省,担任成都市《新民晚报》的副刊主编,与周文、沙汀等一起开展文化救亡运动。次年1月,萧军参加“文抗”成都分会成立大会。随后于1940年,他被中国国民党当局列为“限制异党活动”的黑名单。
八一三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前往武汉市担任作品《七月》的编辑。同年,他去往临汾市,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萧军赶赴延安市,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和鲁迅美术学院教员等职务。随后,抗战胜利,他就任东北大学鲁迅美术学院院长。1940年10月19日,萧军在延安成立了“文艺月会”。随后在1941年,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萧军和丁玲、舒群、刘雪苇等人轮流担任主编。同年1月15日,萧军成立了“鲁迅研究会”,并且由他担任主任干事。10月18日,萧军创建了延安作家俱乐部,随后,在此处举办各类文艺活动。
1943年,“文抗”解散,萧军和其妻儿前往宝塔区川口区第六乡的刘庄。1945年4月,萧军离开党校,重新到了“鲁艺”工作,并且在鲁艺开设了《鲁迅生平》《阿Q正传》等课程。同年8月,抗战胜利,延安大学的“鲁艺”响应中央号召,去东北解放区开辟工作,萧军于11月15日前往张家口市,自此再未回来。1946年8月,萧军被任命为佳木斯市的东北大学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随即,继续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并且担任社长。随后在1947年3月,他辞去“鲁艺”院长职务,回到哈尔滨。5月4日,萧军又创办《文化报》,并且自己担任主编,还创办了“鲁迅社会大学”。
1948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由他主编的《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生活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受到批判,从而停止组织生活。并且在解放后,萧军在抚顺总工会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工作,由他编写的历史剧《武王伐纣》,由抚顺京剧团出演,并且受到观众喜爱。同时,他还以矿山工人的生活为题材,出版了一篇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随后于1951年,他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不久专门从事写作。1957年将述作《第三代》修改成《过去的年代》。“文革”后,中央撤消了1948年中国中共中央地方局对他的错误决定,恢复了党籍。
1978年,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次年,萧军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且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随后于1980年,萧军加入北京作家协会,撰写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以及短篇小说《跋涉》(与萧红合集)《羊》《江上》等一系列文学作品。1988年6月22日,萧军因病逝世于北京市。随后于2006年6月,他的回忆录全集《人与人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主要作品
出版著作
创作特点
萧军的创作特点传袭了“五四”文化精神的精髓。对于它来说,在其文化心理结构中,不仅有着向“五四”新文学回归的趋势,更呈现着活化了的“鲁迅石”精神。并且这种鲜明的抗争文化意识在萧军作品中的显现是刚强切积极的,并且也正是凭借着自身雄厚、道劲而豪迈之笔,展现其独特的抗争文学,从曾经的温婉抒情转向积极写实。并且萧军的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风习俗的描写,从而展现出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时代狂风暴雨中的人生趋向,以及实现对阳刚之美的追求。
主要思想
萧军在思想方面,通过小说《江上》《第三代》《忆长春》作品,充分体现出人物浓郁的思家之情,。同时,在忧国方面,他还通过长篇小说《第三代》《八月的乡村》等作品,展现出其爱国之情逐渐增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在国家兴亡之际,中国人民不容践踏的精神。
其次就是在人道主义思想方面,萧军的小说《孤雏》《这是常有的事》《一只小羊》等作品,充分体现萧军作品中的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表明他对弱小势力深深的同情,因此可以看出萧军对人民的尊重与热爱。同时,在生命意识方面。在对原始生命强力的张扬中,通过《四条腿的人》《下等人》等作品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其笔下人物的性格都有一种原始的张力,不抛弃、不放弃、不软弱,勇敢地追求想要的东西。
最后是在对人性力量方面,萧军通过小说《孤雏》《为了爱的缘故》写出了他笔下的人物是向往自由、维护尊严、对爱大胆追求的,这不仅是对人性力量的表达,同时,也是对生命意识的表现。随后,在在生命价值方面,通过观察萧军笔下的人物有着较大的生命价值,因为,他们不仅为身边的人做贡献,同时为社会做贡献,饱含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人物关系
相关争议
萧军因为曾经的恋人萧红离他而去,随后与端木蕻良在一起,并且在武汉正式结婚。而且,萧军与王德芬也宣布订婚,另外组建家庭。但是萧军并没有忘记萧红,常常以受害者的姿态,指斥端木蕻良为“卑劣的人”,不仅有“夺妻之恨”,而且还把萧红病逝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罪也算在端木的头上。同事,不仅在萧军日记中可以看见对端木蕻良的不满,随后在《躺着读书》(海豚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6月版)一书中,萧军更是将萧红曾给端木抄写过稿子,比做为“奴隶”。同时,萧军与萧红的分手的根本问题在于萧军的“不忠实”以及“无结果的恋爱”,随后把责任推到端木身上,骂了人家几十年“卑劣的人”。并且其好友聂绀弩于《在西安》结尾写到萧军与萧红分手的经典场景,将端木蕻良写为小丑的形象。但是端木蕻良这样有才华和成就,却在文学圈里不受到待见。因此,虽然萧军在文学方面有不小的造诣,但是在情感方面,并没有那么的理智。
个人生活
萧军与萧红在青岛市的日子却被后人形容为“精神蜜月”。那段时光不仅是他们最甜蜜的日子,同时,也是创造力极旺盛的日子,萧军写下了《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生死场》,随后离开青岛。
1938年4月初,萧军和萧红,两人因为矛盾,宣告在西安市正式分手。同年5月,萧军和王德芬正式宣布订婚,随后,两人另组建家庭。
萧军在《侧面》(第一部:我留在临汾市,跋涉书店1938年版;第二部:从临汾到延安市,海燕书店1941年版)一书中,曾深情款款地谈到萧红以及他对萧红的百般呵护——写这本书时,萧军与王德芬刚结合不久,情深意切地讲前妻萧红,真不知道他内心中怎么安放刚刚与王德芬燃起的恋情。
社会任职
参考来源:
人物评价
萧军给人的印象向来是侠肝义胆、一身正气的,但是在处理感情等问题上,不得不让人感慨颇多。(澎湃新闻评)
新作家萧军是一位极好的人,他的气魄很大。(端木蕻良评)
参考资料
萧军 Jun Xiao.豆瓣读书.2023-11-25
八月的乡村.豆瓣读书.2023-11-25
萧军.长安日报.2023-11-25
萧军 (1907.7.3—1988.6.22).中国作家网.2023-11-25
北京作家.北京文联网.2023-11-25
萧红书简.豆瓣读书.2023-11-25
侧面.豆瓣读书.2023-11-25
萧军集.豆瓣读书.2023-11-25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豆瓣读书.2023-11-25
为了爱的缘故.豆瓣读书.2023-11-25
吴越春秋史话.豆瓣读书.2023-11-25
华夏出版社.豆瓣读书.2023-11-25
人与人间.豆瓣读书.2023-11-25
如果现在他还活着.豆瓣读书.2023-11-25
萧军与萧红 萧军与王德芬.豆瓣读书.2023-11-25
跋涉.豆瓣读书.2023-11-25
第三代(上下册).豆瓣读书.2023-11-25
我的童年.豆瓣读书.2023-11-25
五月的矿山.豆瓣读书.2023-11-25
萧军近作.豆瓣读书.2023-11-25
豆瓣.豆瓣读书.2023-11-25
吴月春秋史话.豆瓣读书.2023-11-25
过去的年代.豆瓣读书.2023-11-25
鲁迅研究丛刊(第一辑).豆瓣读书.2023-11-25
论萧军创作中的文化意识及其审美特征.知网空间.2023-11-26
萧军作品精神特质论.中国知网.2023-11-26
萧军和端木蕻良:“唉,这两个东北男人啊”.中国作家网.2023-11-25
青岛萧军萧红故居 爱似流星.新浪网.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