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弼德(1903年4月8日—1972年6月29日),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德贝格(Peter Alexis Boodberg),也名彼得·冯·布德贝格男爵(Baron Peter von Budberg)、彼得·亚历克西斯·布德伯格(Peter Alexis Boodberg),是一位俄裔美籍汉学家,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他的研究成果与学生的研究自成一派,被称作“卜派汉学”(Boodbergian)。
人物生平
卜弼德1903年4月8日生于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他的父亲是俄罗斯驻海参崴军队指挥官,他的祖先则是来自美因茨、于13世纪定居于爱沙尼亚的一支波罗的海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卜弼德在圣彼得堡军事学校受训,于1915年前往中国东北哈尔滨市,开始研究语言学,后返回永明城东方研究所研习汉语言。
1920年,卜弼德一家因俄国革命而逃往美国,定居于旧金山。他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于1924年取得东亚语言文学学士,于1930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1932年开始受雇于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任教。
1937年成为副教授,1940年任系主任,1948年升为全职教授,1964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主席。他还于1938年、1956年及1963年三度获得古根海姆基金。
1972年6月29日,卜弼德因心脏病发作而与世长辞。
贡献
卜弼德的研究成果与学生的研究自成一派,被称作“卜派汉学”(Boodbergian)。卜派汉学家讲究对于中国古典(尤其是唐朝以前的文史哲典籍)的绝对把握,于字汇和辞句的质理做彻底的了解,不苟且,不放松,追索文字的源头,分析文字的发展,凡事以历代字书的证据为依归,辅之以西方文字训学的知识,不惜与现实中国社会的传承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