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二王

二王

二王(1474—1544年)明代中期官员、儒家气学思想哲学家王廷相王尚䌹,他俩同年中进士入仕,相识成友,都正直廉洁,也都认同气本论的哲学观。王廷相集成前人气本论,对构建气学思想的起决定作用,而王尚絅补充了罗钦顺、王廷相的气本论,二人被合称为“气学二王”。王尚絅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王廷相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逝。

人物关系

王尚絅比王廷相小四岁,他俩同在朱祐樘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及第,步入仕途,相识成友,都为人正直,为官廉洁,也都认同气本论的哲学观。王廷相论述了气既虚又实的道理,王尚䌹则重在分析气的变化对万物的影响。在“性”与“气”的问题上,王廷相认为气决定人的秉性,王尚絅认为气还左右人的才智,影响人的美丑和福寿。可见二人意气相投,同中有异,促进了气学思想的形成。

浚川先生

生平简介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时人称王浚川、浚川先生、浚川公,明朝开封府仪封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仪封镇)人,祖籍潞州区(今山西省长治市)。明代中期官员、儒家气思想哲学家,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廉洁奉公、学识渊博,集成前人气本论,与罗钦顺王尚䌹杨慎一起构建了气学,被后世称为“气学二王”之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逝,享年七十,谥号“肃敏”。

著作有《华阳稿》、《鄂城稿》、《泉上稿》、《金陵稿》、《小司马稿》、《归田稿》、《答天问》、《答薛君采论性书》、《横渠理气辩》、《驳稿集》、《沟断集》、《公移集》、《内台集》、《台史集》、《近海集》、 《吴中集》、《家居集》、《慎言》、《雅述》等,后人收录在《王氏家藏集》。

气学思想

王廷相认为天地万物皆源于无形不灭且无处不在的气,气分阴阳二气,可化不同形态,由此也可见气也是实体。

他说“元气者,天地万物之总统”。“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天地、水火。万物,皆从元气而化,盖由元气本体具有此种,故能化出天地、水火、万物”(《雅述》上篇)。

⒈理本论是伪儒学

王廷相批判程朱理学“万物之理”、“有理而后有气”、“理是本”等观点不符合事实,其本质是道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他说“万物之生,气为理之本,理乃气之载,有元气才有动静”。“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造化自有入无,自无为有,此气常在,未尝灭”。“理生于气者也,气虽有散,仍在两间,不能灭也,故曰‘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故曰‘神与性皆气所固有。’”(《横渠理气辨》)。

“世儒谓‘理能生气’,即老氏道生天地矣”,“老庄谓道生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此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又说“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狗矣,不亦朽敝乎哉?”(《雅述》下篇)。

⒉心本论是异端

王廷相批评陆王心学“是内非外”、“禅定而无应”等观点是吸收了佛学消极观念的异端。“心”只是感知,无法改变现状。

他说“先内以操外,此谓之动心,动心不可有;由外以触内,此谓之应心,应心不可无,非不可无,不能无也……动心何有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应心之不能无也”(《雅述》上篇)。“人心有物,则以所物为主”(《慎言》卷六《潜心篇》)。“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雅述》上篇)。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此静而未感也,人心与造化之体皆然。使无外感,何有于动?故动者缘外而起者也。应在静也,机在外也。已应矣,静自如。故谓动以扰静则可,谓动生于静则不可,而况静生于动乎?”(《雅述》上篇)。“异端之学无物,静而寂,寂而灭;吾儒之学有主,静而感,感而应”(《慎言》卷六《潜心篇》)。

⒊气既虚又实

他说“是气者,形之种;而形者,气之化。一虚一实,皆气也”(《内台集》卷四《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是故气有聚散,无灭息。……譬冰之于海,寒而为冰,聚也;融澌而为水,散也。其聚其散,冰固有无也,而海之水无损焉”。又说:“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内台集》卷四《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

“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宇宙,非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非实体乎?”

后世影响

王廷相集成前人气本论,对构建气学思想的起决定作用,吴廷翰曾拜其为师,并对后来的吕坤王夫之生了很大影响。

苍谷先生

人物简介

王尚䌹(1478—1531年),字锦夫,号苍谷,时人称王苍谷、苍谷先生、苍谷子,明朝汝州郏县郊东南(今郏县李口镇)人,祖籍蔡州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明代中期官员、儒家气学思想哲学家,官至浙江省右布政使。他正直廉洁,思维发散,补充了前人气本论,与罗钦顺、王廷相、杨慎一起构建了气学,被后世称为“气学二王”之一。明嘉靖十年(1531年)病逝,享年五十四。

著作有《西行类稿》、《维正稿》、《密止堂稿》、《答周子德简》、《明伦铭辞》、《敬身铭辞》、《陈情乞养亲疏》、《献民艰苦疏》、《仓中鼠》二篇、《平山年谱》、《义方堂集》、《游嵩集》等,其子整编入《苍谷集》,后人又校订更名为《苍谷全集》。

气学思想介绍

王尚䌹后又受罗钦顺、王廷相的影响,接受了荀子王充张载薛瑄的气本论观点,并从自然科学角度延伸了气学思想。认为天地形成于阴阳二气,气在不变的变幻,影响万事万物的发展。了解气的变幻有助于延绵福寿甚至国运。

⒈气分阴阳生万物

他按两仪四象给子命名:“太极同一气也,分而为阴阳。两仪建矣,三才位矣,四时行矣。夫时,天地之四府也;天地人,爻之三也。阴阳气二,而未始不相和也。其极则本同一气也。一而二,而三,而四,而万化从焉。羲文周孔之《易》备矣。苍谷子于是命其子曰:伯同一之,仲和两之,叔爻三之,季府四之”。

⒉万物随着气的变幻而变化

他说“气之所化,非物之所本。有正有变,互为消长。或自南而北,或自北而南。自北而南,气正矣,则其钟于物也,为阳,为刚,为庆云,为时雨,为君子,为祥瑞,为凤凰,为芝草,为灵椿。人得之则为福,为寿,为聪,为明。自南而北,气变矣,则其钟于物也,为阴,为柔,为冰雹,为暴雨,为小人,为,为鸟,为荼毒,为蕺菜,为怪物。人得之则为胗,为衊,为瘫,为夭折。或随地而殊,或应时而变,故曰气为之也”。

⒊气影响人的福寿

他认为人的寿命在于气的盛衰,说“自有生以来,安有所谓不死人哉?盖命之修短,各悬于气之禀受,而不系于人之修为……粤维上古气候,厥生各千余岁,至尧舜时犹逾百岁。继此虽人物禀受差殊,而天地之气亦薄矣。修长者犹间或一植焉,如何学(篯铿,字何学)顾七百余岁。乃若陈抟卒年一百八十有奇。今考鱼钩乳之传,虽若难信,要其生固有与人异者”。

后世的影响

明代中期罗钦顺王廷相王尚䌹杨慎为代表构建了气学,又以二王为核心。王尚絅从自然科学角度延伸了气学思想,薛应旗奉其为师,并对后来的张景岳宋应星方以智产生了较大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