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G·孔萨利克(Heinz G. Konsalik),本名海因茨·冈瑟(Heinz Günther),是德国著名文学家,生于1921年5月28日,逝世于1999年10月2日。他一生创作了《血浆黑手》《迷情毒案》《黑品官》等小说等一百多部小说,是德国高产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字数已逾千万,销售了8300万册,使他成为战后时期最受欢迎的德国小说家。
人物经历
海因茨·G.孔萨利克原名海因茨·君特,是德国最著名的通俗小说家,1921年5月28日生于科隆。10岁时开始在练习簿上写长篇小说,把他所听到的有关印第安人生活的故事编织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他非凡的想象力。从15岁起,他开始在当地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初露写作才华。在16岁时,他为科隆报纸撰写专题文章,并在1938年发表了他认为是他的“第一篇可用的诗”。17岁时,写出一部戏剧。中学毕业后,他按照父亲的意愿,到慕尼黑学医,三个学期后改学戏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应征入伍,获中尉军衔,被派到苏联当随军记者。战后被关入战俘营,获释后回到家乡科隆。1951年起成为职业作家,1952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沙漠舞女》。195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斯大林格勒的医生》,这部小说通过德国军医弗里茨·伯勒尔尼在苏联一个战俘营里的生活,揭露了战争的罪恶,赞颂了医德和人性,出版后在德国引起轰动。这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大突破,奠定了他在德国文坛的地位。
孔萨利克是一位多产作家,至今已发表一百多部长篇小说,其中十几部被搬上了银幕。他早期的作品多以战争为题材,引导读者认清战争的罪恶性。许多小说的主人公是医生,这也许可以说是他对放弃学医的至诚忏悔和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怀念。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创作的题材开始转向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出版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敲诈》《女船王》等。这些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自己宣称“我是个民间作家”。他的小说广为流传,已被译成二十多种外文,销售量在当今德语作家中首屈一指。
孔萨利克对中国怀有美好的感情。1981年和1986年他曾先后两次来中国旅行。他说:“早在10岁的时候,我就梦见了马可·波罗曾游历过的那个神奇的国家,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魔力和具有几乎不现实的美的国度……以后,一个为西方世界知之甚少的民族所具有的数千年历史的高度文明,越来越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吸引着我。”1994年,他推出了长篇新作《黑品官》。在卷首,他写道:“我得感谢柯,她使我爱中国。——不仅仅爱中国。”书中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涉及到大量的中国文化知识,这些充分表明孔萨利克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喜爱和了解。
在16岁时,冈瑟为科隆报纸撰写专题文章。1938年,他发表了他认为是他的“第一篇可用的诗”。1939年8月31日,他作为高中生完成了英雄悲剧《乞丐》。然后他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所在地为中莱茵河谷地区。1939年12月,他开始为盖世太保工作。他在1940年3月完成的下一部戏剧名为《古腾堡》。同年,冈瑟寻求加入国家社会主义作家联盟,即国家社会主义作家联盟,但由于他的文学作品范围有限,最初被拒绝。然而,后来他满足了要求,获得了定期出版文学作品所需的联盟会员资格。
在科隆的洪堡中学毕业后,他开始学习医学,后来转到戏剧研究、文学史和德国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为法国的战地记者,后来作为士兵来到东线,在苏联的斯摩棱斯克受了严重的手臂伤。他后来将自己在俄罗斯的战时经历描述为一所“可怕的学校”。
逝世与纪念
海因茨·G·孔萨利克于1999年10月2日逝世,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被埋葬在科隆,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继续影响着后世的读者和作家。他的作品通过深刻的人性探讨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