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绿色长城

《绿色长城》是关山月于1973年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设色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该画作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山水图景,防风沙林带如一道绿色长城正经历狂风的袭击,保护着农田,防止沙、土流失。该画作画面重点是防风沙林带,而蕴含的意义则是地方武装是祖国边防的一道长城,同时树林和海水都融入了西洋油画的表现手法。

作品内容

画作取材于茂名水东湾(广东电白)的沿海防护林带。画中一排排的防护林正经历狂风的袭击,如一道绿色长城,保护着农田,防止沙、土流失。

创作背景

为配合文艺服务于政治的需要,中国传统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画改造过程中发展出三大题材的创作:革命圣地山水画、毛泽东诗意山水画、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山水画。“文革”期间,三大题材已成为绝大多数国画家迫不得已的选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岭南面派的代表画家关山月,在社会主义新山水画的创作中走出了自己的新路。《绿色长城》是被看做传统山水画实现了成功改造和转换的范本。关山月在提高思想认识后,才下决心要把沙洲变林带的景象用中国画来表现。1973年关山月回家乡广东阳江参观,该地处于南粤海滨,属风沙带,很难生长植物,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海疆也发生了变化,风沙地植满木麻黄,画家览物生情,经过多次体验生活,关山月着手进行创作,井把题目定为《绿色长城》。

艺术鉴赏

技法

在艺术语言上,该画作以色彩为主,别具一格,其表现手法较为特殊。为体现“阶级斗争”,在画面的远景的突出位置上,出现了地方武装。民兵在海岸线上的巡哨,提醒了观者海岸线是暗流汹涌,“绿色长城”不仅防风防沙,还可以拒敌于门外。画家在防风沙林带的层次表现和海水的画法上也吸收了西画技法,树林和海水都明显融入了西洋油画的表现手法,作品境界的阔大似乎更胜关山月的其他画作,从而使该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山水图景更显出现实的自然美。

形象

该画作画面重点是防风沙林带,而蕴含的意义则是民兵是祖国边防的一道长城,艺术地再现了关山月家乡的变化,远处的海面上烟波浩渺,帆影点点,近处的木麻黄迎风而立,摇曳多姿,远树如层波叠浪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恰是一道“绿色长城”。

作品评价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赵欣歌;《绿色长城》是山水画创新的代表作品,不仅表现的内容新,是前所未有的题材,而且笔墨更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颇具影响。

邓锋评;1973年,关山月回到家乡,在深入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聆听林涛与海涛共鸣,有感于林带之美,遂创作了这件艺术性与时代性、写生技法与传统笔墨高度结合的新山水画佳作,并参加了同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会”。从画面构图来看,作者以“之”字形构成平远推移和连贯气势:远处海面烟波浩渺、机帆点点;近景丛林迎风而立、摇曳多姿;中景重色山林如层波叠浪,构成一道绿色屏障,海滩上还隐现着一队巡逻的地方武装。开阔的整体气象与沉厚的石绿设色既展现出南方海岸特有的风情,又点明画题,同时也暗喻了沿海人民众志成城改造自然和保家卫国守护海疆的精神与力量。(邓锋评)

作品影响

《绿色长城》是一幅主题性山水画,它标志着山水画不仅有审美欣赏的功能,也完全可以为政治服务,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服务。

重要展览

2019年9月26日至2019年11月2日,《绿色长城》在“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被展出。

作者简介

关山月,1912年生(1912—2000),广东省阳江县人,原名关泽。早年在广州春睡画院随高剑父中国画。代表作有为人民大会堂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集》《关山月作品选集》等。解放前,曾在国内多次举行个人画展、写生画展,出版了《关山月纪游画集》两辑。建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曾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兼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教教授兼副校长、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院教授、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全国第五届人大主席团成员。

参考资料

关山月与《绿色长城》.搜狐娱乐.2021-06-0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