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海南南湾省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南湾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南湾半岛,西、南两面临南海,北面为内海,东北部连接陵水县陆地,总面积1026.67公顷。

海南南湾省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5年,1976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海南猕猴为主要对象的动植物类型保护区,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热带半岛型猕猴保护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海南南湾省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5年,1976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批准文号为(广东省林业局革命委员会粤林革[1976]177号)文件。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海南南湾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南湾半岛,距陵水县城15公里,东经109°22′—110°03′,北纬18°22′—18°25′。西、南两面临南海,北面为内海,东北部连接陵水县陆地,新村港是南海与内海之间的通道。总面积1026.67公顷。

地质地貌

地类属丘陵灌生剌林地,最高海拔250米。地貌属滨海台地丘陵,由三段山体组成,呈东西走向,形似长蛇横跨半岛。山势陡峻,最大坡度达80°,一般为30-45°,东段山区有虎岭、尖岭、六凉山等峰峦10余座,海拔100-210米;西段主要有南湾岭、石头岭、山牛坡等10余座山峰,平均海拔200米以上;中部系一座名为尖岭的孤山。南湾岭海拔256米,是半岛最高峰。由于长年受滨海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面岩石裸露,形成许多石林、峭壁。

功能区划

南湾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026.67hm,核心区面积623.67hm,缓冲区面积22135hm,实验区面积248hm。

生物资源

植物

由于深受海洋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湾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复杂。1995年的资源调查显示:保护区共有植物388种,森林覆盖率达95%,有维管植物342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9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门322种。植被由4大植被类型组成:

1、海滩匍匐砂生植被;主要为:厚藤海刀豆、刺群落和单叶蔓荆群落。

2、灌丛草地;主要为:厚皮、柬埔寨龙血树坡柳群落。

3、滨海季雨矮林;主要为:海南龙血树、潺稿木姜、厚皮群落。

4、人工植被;主要为:木麻黄林群落和桉树、台湾相思林群落。

动物

南湾保护区动物资源丰富多样,有昆虫457种,陆生脊椎动物197种,其中哺乳纲20种,鸟类144种,爬行纲33种,两栖纲10种。

保护目标

南湾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海南省猕猴为主要对象的动植物类型保护区。

植物

保护区内有海南特有植物1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个种类,珍贵植物有龙血树属闽粤苏铁青梅乌墨等。

动物

南湾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重种保护动物Ⅰ级1种,Ⅱ级15种,省级1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蟒蛇、猕猴、穿山甲、水鹿等。

生态价值

南湾猕猴属于亚热带猕猴,学名叫普通猕猴,也叫广西猴,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它们体型一般较小,聪明灵巧,毛色纯正,体重一般不超过20斤,寿命大约在25岁左右。猕猴的体温大约在38℃。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华南、华中地区、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南湾保护区内生活着约2000多只野生热带猕猴

猴子岛三面环海,一面青山依傍。岛上怪石嶙峋。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椰子、荔枝、菠萝蜜阳桃等果树比比皆是,草木四季常青,花果代谢不衰,是典型的热带风光。既适合猕猴生长繁衍,又能为猕猴提供充足的食物。

管理

海南南湾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于陵水县林业局下属的股级事业单位,属省级自然保护区,业务由海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指导管理。保护区内设机构有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国家重点公益林管理办、保护区防火办、赤土仔检查站。1998年陵水县机构改革定编20人。

旅游

南湾猴岛生态景区是海南省知名旅游景区,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海南省十佳景区,海南文明旅游风景区称号,是海南十大亮丽品牌之一。

为保持猴岛的神秘性、突出猴岛的特色性,猴岛景区始终强调在保护猴岛原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规划、有限度地合理开发,并创新性地提出南湾猴岛猕猴属是主人,游客是客人,而景区的经营管理者是仆人和管家的“三人理念”,通过巧妙的人猴互动活动、生动有趣的猴艺表演、创意新颖的生态服务设施营造出猴岛独特的“人猴同乐、妙趣自然”的旅游文化体验,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南湾猴岛生态景区除拥有优越的热带海岛生态环境及猕猴特色资源以外,还具备优质的阳光、海水及滨海沙滩旅游资源,同时还拥有独特的新村渔港和水上家等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参考资料

自然保护区的猕猴.新浪.2015-03-29

碧水蓝天 猴趣横生.海南日报.2015-03-2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