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短叶省藤

短叶省藤(学名:Calamus egregius Burret)是棕榈科省藤属攀援藤本植物。短叶省藤分布于中国海南南部(尖峰岭、吊罗山等林区),多生于海边500米以上的密林中,常与大白藤、单叶省藤等混生。短叶省藤的茎皮蜡黄,具有光泽,坚韧度强,加工性能好,耐腐朽,是中国海南岛质量较好、经济价值较高的藤种之一。可编织高级藤席、藤椅、豪华汽车座垫、藤制工艺品等格式高级藤器。加工藤皮后的剩余物可做高级沙发的填充物。

形态特征

短叶省藤是一种攀援藤本,带鞘茎粗1-1.3厘米。叶羽状全裂,顶端延伸为具爪纤鞭;羽片每2(-3)片成组着生于叶轴两侧,披针形,长10-17厘米,宽2-3厘米,两面绿色,边缘被微刺,先端渐尖,被长而密的刚毛,基部稍狭,有4-5条叶脉,横脉明显;叶轴背面具单生下弯的刺;叶柄长8.5-18厘米,边缘具扁平的、略白色的长3-6毫米的直刺;叶鞘具囊状凸起,被稍密的扁平、略呈白色的长10-15毫米的刺;托叶鞘短,长约1.5厘米,卵形。

雄花花序及雌花序未见。果序长25-32厘米,果序梗长7.5厘米,具细的平展或下弯的刺;一级佛焰苞管状,上部稍膨大,顶端三角形,撕裂;二级佛焰苞及小佛焰苞与一级佛焰苞同形,但小些,略为漏斗形,边缘具纤毛;分枝花序3个,每分枝上有小果穗2-5个,长2-4厘米,其上着生2-5个果实;果实着生于小佛焰苞上方;总苞托短杯状;花萼基部圆筒形,长3毫米,顶端裂片卵形或三角形;花冠裂片三角形,稍短于花萼。果被明显梗状;果实卵球形,长1.5-2厘米,直径约1.6厘米,顶端有长2毫米的喙,鳞片(18-)20纵列,草黄色,边缘暗褐色,中央具沟槽。种子卵形,胚乳深嚼烂状,胚基生。果期7月。

栽培技术

择时栽培:由于大面积上山栽植无法浇定根水,因此应选择在雨季开始,土壤已经潮湿时栽植。

栽培方式:短叶省藤一般不宜材用丛栽方式,即一个定植穴内种植几株藤苗,以2-3株为宜(株间距约25厘米)栽植时,选用锄头在穴内挖一个小穴,然后将裸根藤苗放入穴内,注意要使根系舒展,栽植深度以苗的根茎部与地面平为宜,覆土后将土稍加踩实即可。对于营养袋(塑料袋)苗,在栽植时要用刀将塑料袋纵向割开,抽出塑料袋,覆土与塑料袋土体平齐。另外,若做为特殊目的栽培,如只作为藤笋用栽培,则可以按等高线栽植成篱式,行株距为3米×0.5米。

抚育管理:短叶省藤一般不需要特殊的管理。主要管理工作是在头3年,注意除草、培土和适当施肥。在村社集体林或房前屋后栽培者,还要注意防治牧畜为害。成龄后(以大量铲除萌蘖并有部分分茎已开花结果时为标志),则可减少管理,只注意适当清楚藤丛周围的灌丛以及控制林地的隐蔽度,通过适当疏除林冠层的枝叶,调节隐蔽度在40-50%左右为宜。如果这时过于隐蔽会影响藤丛的生长。在坡地土壤容易冲刷的地方,要注意根基培土,以保证藤丛的良好生长。藤丛开始抽茎后,要注意人工牵引,把藤茎引导附近的支柱树上,使其往上攀援。

保护现状

短叶省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