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沙塘(学名: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沙鳢沙塘鳢属的一种淡水鱼类,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支流、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等水系。河川沙塘鳢体型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宽大,颊部圆突,吻宽短。生活于湖泊、江河和河沟的底层,喜栖息于泥沙、禾本科杂草和砾石相混杂的浅水区。河川沙塘鳢为肉食性鱼类,成鱼摄食沼虾、方形环棱螺、麦穗鱼、水生昆虫等;幼鱼摄食水蚯蚓、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和甲壳亚门。具有商业价值,肉质细腻,肉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2023年,福建戴云山保护区发现河川沙塘鳢。
形态特征
背鳍Ⅵ~Ⅷ,Ⅰ-7~10(Ⅶ,Ⅰ-9为主);臀鳍Ⅰ-6~9(Ⅰ-7为主);胸鳍14~17(15为主);腹鳍Ⅰ-5;尾鳍17。纵列鳞34~41 (36~37为主);横列鳞14~17(15~16为主);背鳍前鳞24~31(27~28为主)。鳃耙1~3+5~10。
体长为体高3.5~4.1倍,为头长2.5~2.8倍。头长为吻长3.7~4.2倍,为眼径3.5~4.9倍,为眼间隔3.7~4.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1~1.3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高;头宽大,平扁,头宽大于头高。颊部圆突。吻宽短,吻长大于眼径,为眼径的1.5~1.8倍。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凹入,稍大于眼径,其两侧眼上缘处具细弱骨质嵴。眼的后方具感觉管孔;眼的前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的端部其乳突排列呈直线状;眼的后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与眼下纵行感觉乳突线相连(偶有不相连的个体)。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近吻端;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下颌突出,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前。上、下领齿细尖,多行,排列成绒毛状齿带;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头部腹面延伸达眼前缘或中部的下方。前鳃盖骨后下缘无棘。峡部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鳃耙粗短,稀少。
体被栉鳞,腹部和胸鳍基部被圆鳞;鳃盖、颊部及项部均被小栉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眼后头顶部鳞片排列正常,呈覆瓦状。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雄鱼最后面的鳍棘后端几乎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三或第四鳍条下方。胸鳍宽圆,扇形,后端伸越第一背鳍基底后端。腹鳍较短小,起点在胸鳍基底下方,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圆形。
液浸标本,头、体呈黑蓝色,体侧具3~4个宽而不整齐的鞍形黑色斑块,横跨背部至体侧。头侧及腹面有许多黑色斑块及点纹。第一背鳍有1浅色斑块,其余各鳍呈浅褐色,具多行暗色点纹。胸鳍基部上、下方各具1长条状黑斑。尾鳍边缘白色,基底有时具2个黑色斑块。
分布范围
河川沙塘鳢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湖北荆州至上海江段)及沿江各支流、钱塘江水系、闽江水系,偶见于黄河水系。
生长环境及习性
河川沙塘鳢为淡水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湖泊、江河和河沟的底层,喜栖息于泥沙、禾本科杂草和砾石相混杂的浅水区。游泳力较弱。昼伏夜出,白天隐蔽于水底草丛、石块遮掩物卜,夜晚则到处游动觅食。冬季潜伏于泥沙和洞穴中过冬。河川沙塘鳢为肉食性鱼类。成鱼摄食沼虾、方形环棱螺、麦穗鱼、水生昆虫等;幼鱼摄食水蚯蚓、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和甲壳亚门。太湖个体的食物种类约有30种,各类出现率依次为鱼类(52.3%)甲壳类(46.5%)、植物(18.6%)、贝类(16.9%)、昆虫纲(52%)。鱼类以麦穗鱼、鲫和鲅鱼为主,甲壳类中以日本沼虾、锯氏锯齿新米虾和细虾为主,贝类中扃卷螺出现率较高,植物中以水绵属和红藻属出现率较高。其食物的重量组成顺序为鱼类(46.3%)、甲壳类(37.8%)、贝类(7.7%)、昆虫(5.8%)和水生植物(1.9%).全年摄食率在36.8%~92.1%,其摄食强度在秋末至翌年春末(10月至翌年4月)较高 (61.5~92.1%),在夏秋季(5~9月)则较低(36.8~39.1%)。
生长繁殖
自然繁殖
龄鱼开始性成熟。生殖期为4~6月。河川沙塘鳢的性腺11月开始积累卵黄,至2月大部分卵巢发育到Ⅳ期, 成熟系数平均达11.6%,3月达2.5%(15.5~41.6%),4月达32.1%(10.6 43.7%),5月降至17.2%(11.2~30.4%),6月回归至Ⅱ期。这表明,本种产卵期为3~6月,盛产期为4~5月。繁殖群体由Ⅰ~Ⅳ冬龄鱼组成,分别占48.4%、47.1%、3.9%和0.7%。这表明产卵群体主要由Ⅰ~Ⅱ冬龄鱼组成(共占95.5%) 怀卵量平均为4735粒(2645~7708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87粒(56~163粒) 小繁殖个体体长54毫米、体重3.9克,怀卵量为433粒。亲鱼在河沟和河岸的浅水区产卵,产卵时间多在夜晚和清晨。
卵主要产在较密的芦苇根部、石块、瓦片或其他基质造成的隐蔽洞穴中在竹和网簖的侧壁,甚至在插入水中的旧木板或竹上亦见其卵块。产卵前,亲鱼先选择石砾间隙等作为产卵活动的巢穴。卵块附着于洞穴的顶部和侧壁,在水族箱中观察,卵产在石块内面的顶壁。卵块呈圆形或椭圆形,黏性,卵粒以一端黏着丝附着于基质,一端游离,相互紧密排列。雄鱼有守巢护卵习性,防止敌害吞食鱼卵,并不断地扇动胸鳍,形成水流,直至仔鱼孵出。因此,雄鱼只能捕食偶尔游到巢边的饵料生物,其摄食强度很低。成熟卵圆形,卵径1.464~1.824(平均1.586)毫米。在水温11.0~30.2℃时,受精卵约经21天孵出仔鱼。初孵仔鱼体长4.69~5.44(平均 4.94)毫米。仔鱼孵出一天后即开始摄食。从出膜至卵黄囊消失(仔鱼期)历时约8天,从卵黄囊消失至鳞片全部形成(稚鱼期)历时约36天,即孵化后约45天进入幼鱼期,此时平均体长为12.04毫米。最适孵化水温为21~27℃,以24℃水温孵化率最高(达80.8%)。
人工繁殖
亲鱼培育
1.亲鱼的来源:亲鱼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市场上收购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野生亲鱼。通常收购和捕捞野生亲鱼于每年年底至翌年3月份进行,此时暗色沙塘鳢已开始发育成熟,雌雄性征明显,较易辨别,因而可以直接按1:1.2的雌雄性比收购或挑选亲鱼,然后放入亲鱼培育池中进行强化培育。二是冬季起捕时从池塘养殖的成鱼中挑选个大、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个体作为亲鱼进行强化培育。
2.亲鱼培育池的条件:河川沙塘鳢亲鱼培育池以面积1亩(15亩=1公顷平方米,下同),水深1.0~1.5米为宜,要求注排水系统完善,池底平坦,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亲鱼培育池应在放养亲鱼前进行清整消毒,清除过多的塘底淤泥,一般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干法清塘,注水一周后放养。亲鱼培育池内要种植一些水草(如轮叶黑藻、伊乐藻等),并在池塘四周放置鱼巢,为亲鱼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场所。鱼巢一般是由两片对合的弓形瓦片用尼龙绳捆扎而成,也可采用PVC管(直径10~16厘米、长20~30厘米)、背角无齿蚌、竹筒等其他材料,但以弓形瓦片为最佳。
3.亲鱼放养:对收购的亲鱼要进行筛选,一般雄鱼个体质量不小于50克,雌鱼不小于40克,雌雄按1:1.2的比例进行选留储备。河川沙塘鳢雌雄较易区分,特别在繁殖季节更易辨别。通常雄鱼个体较大、健壮、体色暗淡、斑纹非常明显,体表黏液多,手摸感觉较光滑,生殖乳突短薄、呈三角形,外突不明显、颜色不红;雌鱼个体相对较小,体表粗糙,体色亮丽,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柔软、有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乳突较长、呈扁圆管状、向外突出、颜色微红。收购的河川沙塘鳢亲鱼放养前要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放养密度一般为1000~1500尾/亩。
4.越冬培育:对冬季收购的亲鱼要进行越冬培育。亲鱼入池后,应投入足量的鲜活幼对虾、麦穗鱼等小型或小规格的野杂鱼等作饵料,一般不再另投人工饲料。坚持每日早晚巡塘,观察池塘水质及亲鱼、饵料鱼的活动情况,定期加注新水,保持较高水位。如水草生长过旺,及时割去一部分,保持水草覆盖面占池塘面积的15~20%。
5.产前强化培育:开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除了投喂充足的鲜活饵料鱼、虾以外,还要补充投喂用鲜活鱼、虾或蚌、螺等剁成的肉糜,投喂量随着水温上升而逐渐加大,一般日均投喂量控制在亲鱼体质量的2~5%,上、下午各投一次。根据池塘水质定期适量换水,保持池水清新。另外,每亩用15千克生石灰化开后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平时要勤巡塘、勤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3月下旬开始每隔3~5天冲水1次,以促进亲鱼性腺发育。
诱导产卵
设置人工产卵巢:一般按每亩200~300个设置人工产卵巢。人工产卵巢与鱼巢相似,可用三合瓦片(3片瓦互合,用包装绳捆牢)、PVC管(直径16厘米、长30厘米)、背角无齿蚌、毛竹筒、木板、脊瓦等做成(右图)。
人工催产:当水温上升至18~20℃时,河川沙塘鳢开始产卵繁殖,诱导亲鱼产卵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激素催产:用PG、尿促卵泡素、lhrhA等进行催产。催产后将亲鱼放入产卵池中,让其自然产卵授精。用P克(3~4毫克/千克)、LHRH-A(20~40微克/千克)、HCG(500~800IU/千克)注射催产,分2次注射。第1针雌鱼注射P克与LHRH-A,剂量为总量的1/6~1/5,雄鱼不注射;第2针雌、雄鱼等剂量注射,用量为余下的药量。针距为8~10小时,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每尾注射剂量为1毫升。催产水温控制在21~23℃,并以微流水刺激促使亲鱼产卵,效应时间42~45小时,催产率约65%,受精卵率达87%左右。用lhrhA(20微克/千克)和HC克(300IU/千克)催产,每尾肌肉或腹腔注射其混合液0.2毫升,雄鱼剂量减半,1次性注射,催产率在70%左右。用LHRH-A(30微克/千克)和HC克(300~500IU/千克)注射催产,雄鱼剂量减半,一次注射,催产率达到81%。
2.生态调控:通过生态调节,如大换水、冲水等方法刺激亲鱼可以促使其自然产卵授精。诱导暗色沙塘鳢产卵不需要注射催产激素,主要靠环境因素的变化刺激来实现,采取池塘大换水或向网箱内冲水的方法,可促进塘鳢相对集中地产卵授精。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亲鱼已基本成熟,可进行池塘大换水,以后每隔2~3天用水泵冲水1~2小时刺激亲鱼产卵授精,连续冲水3~5次即可达到催产效果。以后每天下午检查一次产卵巢,如发现已产卵,即取走产卵巢或轻轻取下产卵巢内已附着受精卵的网片,集中进行孵化。已取下附卵网片的空巢换上新网片继续使用;而对尚未产卵的空巢,如附有较多污泥,要及时清洗,以免影响亲鱼产卵及鱼卵粘附,污泥较少则不必清洗,以尽量减少对亲鱼的惊扰,防止亲鱼流产或半产。
孵化方法
1.产卵池直接孵化:受精卵可放在产卵池中直接孵化。雄性沙鳢具有护巢护卵习性,用胸鳍在产卵巢内不停扇动,带起水流给胚胎增氧,以促进胚胎发育,同时不断剔除坏死的卵防止受精卵霉变,直至鱼苗孵出。这是比较直接、简便的孵化方法。鱼苗孵出后也可直接在产卵池中培育。其缺点是鱼苗数量难以把握。自然孵化时在池底设置微孔管增氧设施,可显著提高孵化率。
2.孵化桶或孵化池孵化:将收集的受精卵片吊于孵化桶或孵化池中,通过充气增氧、控温等措施进行集中孵化。采用该方法可以准确统计育苗数量,控制生产规模,孵化率、鱼苗培育成活率等也都比较容易控制。
孵化池的准备
孵化池的面积一般在10~20平方米,水深1米左右,有加温、充气、进排水设施。使用前要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处理,孵化用水要用漂白粉消毒,以150目筛绢网过滤。
卵片的收集和处理
催产后一般每天下午检查产卵巢并收集受精卵片。收集的受精卵片应进行漂洗和消毒,用10毫克/升亚甲基蓝溶液浸泡2~3分钟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菌的侵害。
孵化管理
受精卵片应均匀吊挂在孵化池中,鱼卵密度为2~5万粒/立方米,在弱光条件下微流水充氧孵化,24h不间断充气,保证胚胎在发育过程中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但充氧量不宜太大,避免冲落瓦片上的鱼卵而影响孵化率。孵化前期要经常抖动漂洗受精卵片,促使坏卵死胚掉落,防止霉菌侵害受精卵。
防止水霉病
暗色沙塘鳢受精卵的孵化周期较长,在水温20.5~24.5℃下,胚胎发育约需386小时(16天)。塘鳢鱼受精卵在孵化的过程中极易感染卵菌门而死亡,因此防霉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定期使用甲醛水溶液消毒对防止水霉病有效,一般每2天一次,浓度为25毫克/升;定期用10毫克/升亚甲基蓝溶液浸泡2~3分钟有效;常用5毫克/升聚维铜碘溶液(1%有效碘)泼洒消毒,可控制霉菌的生长。赵军等认为,用0.5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消毒孵化用水,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及时剔除未受精卵及死胚可有效减轻水霉对受精卵的危害;将孵化水温提高至25℃以上,能有效抑制水霉菌的繁殖。
养殖技术
河川沙塘鳢在中国水产养殖业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养殖技术包括厂址选择、相关设施建设、杀菌消毒处理、饲养及管理等方面。
保护级别
河川沙塘鳢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主要价值
河川沙塘鳢个体虽小,但肉质鲜美,细嫩可口,属于上品鱼类,为长江下游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地群众所喜食。天然产量不高,但颇常见,可作为养殖品种,有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