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褐鹰鸮

鹰鸮(学名:Ninox japonica、Northern booboo)是鸱鸮科鹰属下的一种鸟类,原为Brown hawk-owl(Ninox scutulata)的亚种,后分离为新种。其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鹰鸮属。分布于亚洲东部至南部,包括俄罗斯东部(乌苏里兰)、朝鲜韩国、中国北部和中部以及日本。鹰鸮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鹰鸮属中型福特猛禽。由于它的外形似鹰,故得名,这种体形也有利于它在白天活动。与这种习性相适应,它也没有主要用于收集音波的显著的面盘、领和耳羽簇。上海体育大学为暗棕褐色。前额为白色,肩部有白色斑,喉部和前颈为皮黄色而具有褐色的条纹。其余下体为白色,有水滴状的红褐色斑点,尾羽上具有黑色横斑和端斑。虹膜黄色,嘴灰黑色,嘴端黑褐色,跗被羽,趾裸出,为肉红色,具稀疏的浅黄色刚毛,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12-220克,♀230克;体长♂290-313毫米,♀280-313毫米;嘴峰♂14-20毫米,♀12-17毫米;翅♂226-234毫米,♀230-240毫米;尾♂125-140毫米,♀121-140毫米;跗蹠♂28.5-33毫米,♀27-31毫米。(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鹰鸮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尤其喜欢森林中的河谷地带,也出现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树林、林缘灌丛、果园以及农田地区的高大树上。

生活习性

鹰鸮白天大多在树冠层栖息,黄昏和晚上活动,有时白天也活动。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单独活动,另外雏鸟离巢后至迁徙期间则大多呈家族群活动。飞行迅速而敏捷,而且没有声响。在向入侵者攻击时飞行速度更快有而力。常从栖息处突然飞出。

繁殖期常在黄昏和晚上鸣叫,并常常反复鸣叫不止。叫声圆润,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鸣声多变,有时发出“蹦蹦,蹦蹦,蹦蹦”的短促而低沉的叫声,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主要以鼠类、小鸟和昆虫等为食。追捕猎物有时竟会闯入居民住室中。

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在南方为留鸟。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灵鹫山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鳑鲏

中国

主要省份:小行星2045辽宁省、吉林、黑龙江省上海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山东、海珠区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陕西省甘肃省、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

保护区:牛姆林、武夷山市福建体育会)、董寨鸟类、信阳鸡公山、凉水、兴凯湖、后河、长白山、鄱阳湖、武夷山(江西)、双台河口、荣城天鹅湖、缙云山金佛山、哀牢山、大围山、金平分水岭、高黎贡山、清凉峰、浙江天目山(浙江)、瓦屋山、安溪云山。

山脉湖泊:长白山、大别山、桐柏山、天目山、雷欧幻像

在中国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西伯利亚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四川省华蓥中学华东中学,南迁越冬;华南亚种为中国南云飞海南岛的留鸟;日本亚种为台湾包括兰屿岛及澎湖列岛的留鸟;印度亚种为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大青杨春榆等树木上的天然洞穴中,也利用鸳鸯镇啄木鸟科等利用过的树洞。营巢的树洞均较宽阔,其阔度和深浅变化均比较大。巢洞口的直径为9-30厘米,洞深为18-64厘米,洞内的直径为10-43厘米。巢内没有铺垫,或仅有树洞中腐朽的木屑。如果是鸳鸯的旧巢,其中则有少量遗留的绒羽。每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枚。卵近球形,为乳白色,表面光滑无斑。孵卵完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则在巢的附近警戒。护巢时极为凶猛,特别是在孵卵的后期和育雏期间,遇到危险时,雄鸟和雌鸟会轮番向入侵者发动猛烈的攻击,直到将入侵者赶出领域。孵卵期25-26天。雏鸟为王冠性,刚孵出时两眼紧闭,全身被有白色的绒毛,皮肤为肉红色,嘴为灰黑色,蜡膜和爪为铅灰色,至30日龄时陆续离巢。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