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闫庄乡

上闫庄乡

上闫庄乡隶属于行唐县,地处行唐县西北部,东邻口头镇,南邻城寨乡,西与灵寿县相接,北邻九口子乡,行政区域面积58.47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2017年常住人口为5260人。乡境内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能源充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主导产业是以大枣为主的林果业,以铁矿为主的矿产业,以柴鸡奶牛养殖为主的养殖业,以及方兴未艾的绿色生态观光旅游业。是行唐县扶贫重点乡之一。

行政区划

上阎庄、上王庄、下王庄、郑库池、郄库池、上安里、车厂、北董庄、米家庄、蒋家峪、瓜家峪、石坊、石佛店、塔沟、神树。

自然资源

上闫庄乡铁矿储量大,品位高,面积广,总储量达50亿吨。利用本地铁矿可就地取材、就地深加工、就地增值的特点,该乡大胆引进外资建立了集采矿、选矿于一体的鑫地矿业有限公司,实现年产值1.1亿元,年创利税2500万元,有效地带动了全乡的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其中,2004年全乡新建成铁矿厂上百个,日产(企业)铁精粉5000吨。使矿产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经济情况

综述

2000年以来,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紧紧抓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这一主题,利用当地丰富的酸枣资源优势进行大枣嫁接,庙岭沟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开发,已初见成效。

种植业

截至2007年,全乡已成功嫁接枣树170多万株,红枣成为该乡的特色,主导产业,年产量达8000多吨。红枣产品质量上乘,味道甘甜适口,色泽鲜红透亮,具有个大、皮薄、核小、肉厚、色鲜、味甘等特点。秋天,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潺潺的小河水迂回曲折环绕在山的周围,这些果树既改善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该乡还出产苹果公司柿子、板栗、布朗粟、核桃等十几种林果产品,由于上闫庄独特的土壤、气候、阳光照射等优势条件,该乡出产的林果果品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备受市场青睐。

旅游业

鹰嘴石山位于上闫庄乡神树村西北部,面积3000多亩,沟深林密,有着全县独一无二的原始生态森林,有许多珍稀树种和植被,生态资源丰富,树木种类繁多,主要有臭椿榕树刺槐、枣树、酸枣树、杏树,最珍奇的要数满山遍野的榕树,每天花开时节,山上开满了粉红色、白色、黄色的榕花,像一顶顶撑开的小伞傲然挺立于枝头,争奇斗艳,交相辉映,景色之美,堪称一绝。刺槐花开时,满山遍野被白色所覆盖,香甜怡人,沁人心肺,枣树也不甘示弱,开出绿色的小花点缀其间。到了秋天,结出甜美可口的果实。在树木的下面,长满了密密麻麻、郁郁葱葱的灌木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花草,野兔、松鼠、獾、啄木鸟环颈雉、山鸡等百余种珍稀动物活跃其间,山间鸟语花香,清爽宜人,草木丛生。山脚下有储量3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塘坝一座,山间源源流动的泉水经过九曲十八湾汇入水库,塘坝中,满足神树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这里草丰林茂,人杰地灵,是开发生态旅游、避暑、休闲的理想场所。

历史文化

据查,上阎庄原名盐家庄。相传,历史上洪水迸发频繁,该地地势较低,易盐易碱,故名盐家庄。后盐讹写为阎。1956年,按方位改为上阎庄至今。乡政府以驻地为名,故称上阎庄乡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口头区。后于1953建行唐县六区上阎庄乡、郑库池乡、瓜家峪乡。1952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口头人民公社,上阎庄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从口头公社西部划出29个自然村成立上阎庄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合乡并镇,改为上阎庄乡

社会事业

教育

2011年末;上闫庄乡有小学11所,在校生434人,专任教师3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238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0万元。

文化

2011年末,上闫庄乡传统民间节目有郤库池秧歌剧、上王庄河北梆子剧团等。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上闫庄乡有乡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1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1%。

社会保障

2011年,上闫庄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6户,人数148人,供养农村五保人员47人;老复员军人6人,伤残军人5人,烈属1户,落实14名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奖励扶助,发放独生子女奖励31人,奖金3720元;开展母亲节资助贫困母亲活动,65户独生子女参加了意外保险。

政治体制

杨 天,乡党委书记,负责党委全面工作。

康忠会,乡长,负责政府全面工作、协助做好党委工作。

交通

上闫庄乡境内有610乡道经过,交通便利,为乡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