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洞,古名石门,别称灵岩,位于宁国市西北三十里的山门村境内的文脊山上,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中门洞。其高达10米,宽17米,门的两侧与山体相连。
历史沿革
晋朝太和年间(366年371年),邑人瞿硎先生隐居于山门洞附近的紫云洞,这是山门洞开发的开端。后人将灵岩洞称为“瞿硎石室”,并刻石铭记。
唐贞元年间(785年-805年),人们开始在洞旁建设寺庙。这使得山门洞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还具有了宗教文化的氛围,逐渐成为宗教活动的场所。到了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寺庙被赐号“灵岩寺”。此后,灵岩寺的香火旺盛,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文人墨客前来。
20世纪50年代,因麻溪山门洞水流湍急、河道弯曲等原因,山门洞曾进行过一些工程改造。
1981年10月,山门洞入选《中国名胜词典》,并于1989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区。2012年6月,山门洞石刻群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了2016年,山门洞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建设背景
因麻溪发源安化县与新化县交界的湖南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流经洞市的时候要穿越一个暗流奔涌、深浅难测的古洞,下游洞口如山门锁溪,因此称为山门洞。山门洞以下即为洞底下,洞市原称洞底下或洞脚下即来源于此。自唐宋而成茶马古道,因茶马古道而成驿,渐渐在“山门洞”附近的老街形成繁荣的集市,洞市因此而得名。
景点特色
山门洞由文脊山系石灰岩形成,怪石林立,洞府众多,有“大小七十二洞”,其中包括龙潭、紫云、枇杷、涟漪、灵岩、朝阳6洞。山门洞的门内有狮子峰,门外有银杏树9株,洞旁有水洞、天洞、莲花洞、石笋、石乳等景观。景区内还有北宋至清代时期的摩崖石刻多处。
喀斯特溶洞
山门洞景区内有大小各异的“七十二个卡斯特溶洞”,洞群交相辉映,洞府众多。其中尤以山门洞、澡锅洞、朝天洞、水洞等为主要参观景点。
摩崖石刻
历史上有众多文人墨客游览山门洞,并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例如“仙岩壁”“佛座灵岩”等,这些石刻仍清晰可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政策
2020年2月,为了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最美逆行者”致敬,山门洞景区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所有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实行免费参观游览等政策。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所有医务工作者,本人持有效证件(执业医师证、执业护士证等)及身份证原件均可享受以上免票政策。
参考资料
去安徽宁国,读皖南川藏线上最美诗句.澎湃新闻.2024-09-24
山门洞.宁国市人民政府.2024-09-24
打卡地 | 打卡山门洞,探寻地球迷宫.安徽画报.2024-09-24
安徽宣城40余家景区:全国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全年免门票.浙江在线.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