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三岔口朝鲜族镇

三岔口朝鲜族镇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市,隶属东宁县管辖,占地243平方公里,人口约1.89万人。该镇是东宁县的主要水稻产区和粮食高产区。

正文

三岔口朝鲜族镇隶属东宁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临瑚布图河俄罗斯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

介绍

三岔口,原名“三岔河口”,系因瑚布图河、小乌蛇沟河和大肚川河在此交汇而得名。地处东宁盆地东端瑚布图河西岸,扼两个平原的中心,是东宁土地最肥沃最早开发的地区。清代晚期推行“实边政策”,渐次垦辟。1881年(清光绪七年),吉林将军委派官员于三岔口地方试办屯田和招民垦荒。翌年于三岔口设街,命名三岔口街。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设立招垦总局,管辖穆棱河招垦分局等。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撤销招垦总局,设置绥芬厅。从此,三岔口街成为县一级政权的中心,并成为中俄两国边民物资交流的边境口岸。1909年(清宣统元年)绥芬厅升府移驻宁古塔后,于三岔口设置东宁厅。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将东宁市厅改为东宁县,三岔口为东宁县城。1917年,划为第一区。东北沦陷后,1932年5月王德林率救国军进驻三岔口,设有救国军总司令部、救国日报社和兵工厂。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三岔口,被划为军事禁区,进行清乡,并建立伪东宁县公署。1939年6月,伪县公署移驻小城子(今东宁镇)后,三岔口街成为一片废墟。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原边境居民陆续迁回,流浪在牡丹江市地区的朝鲜族群众相继被安置在沿边境地区,三岔口等边境地区得到恢复与发展。1948年10月,东宁市于三岔口设置第四区,1953年改设三岔口朝鲜民族自治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三岔口乡。1958年9月,与大乌蛇沟、泡子沿乡合并成立边疆人民公社,后改为三岔口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三岔口朝鲜民族乡。1988年3月,改为三岔口朝鲜族镇,朝鲜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42.6%。

其他

三岔口镇全境总面积243平方公里,有耕地6.4万亩,是东宁县的主要水稻产区和粮食高产区。镇办工业有农机修理厂、人参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503万元。全镇共辖东大川、新立、长征、幸福、光荣、泡子沿、三岔口、五大队、北山、河北省河南省、南山、矿山、东方红、五星、光星一、光星二、前营、朝阳沟、庙岭等2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65人;朝鲜族人口占45%,汉族人口占55%。镇政府驻地三岔口村。1989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东宁市边境口岸。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