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乌鰺

乌鰺(学名:Parastromateus niger),又称乌鲳、黑鲳,是乌鲳科乌鲳属的唯一物种。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Ⅵ,Ⅰ~Ⅱ,40;臀鳍Ⅱ,Ⅰ-37~38;胸鳍20;腹鳍Ⅰ-5;尾鳍1。侧线鳞86~87。鳃耙6+12。

体长为体高1.6~1.8倍,为头长2.9~3.2倍。头长为吻长3.2~3.5倍,为眼径3.8~4.5倍。为眼间隔2.8~2.9倍。尾柄长为尾柄宽1.5~1.7倍。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背缘和腹缘隆起,甚突出;尾柄细短,每侧有1隆起嵴。头中大,侧扁,背面较窄,腹面较宽,头高大于头长。吻较钝。眼小,位于头前部。脂眼睑不发达。眼间隔隆起,甚突出。鼻孔每侧2个,长圆形,等大,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口小,前位,稍倾斜。上下颌略等长。上颌骨后端几伸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各具1列稀疏尖细齿;腭骨及舌面无齿。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无假鳃。鳃耙粗,排列较稀。

体侧、颊部、鳃盖、头后部及各鳍基底均被小圆鳞。侧线鳞在尾柄处较大,棱鳞状,每鳞具1后向棘,各棘连接形成隆起嵴。侧线完全,浅弧形,在尾柄处呈直线形,伸达尾鳍基。

背鳍1个,幼鱼具4鳍棘,成鱼棘埋于皮下,不易见到;背鳍基底长,前方鳍条常延,镰状。臀鳍与背鳍同形,几相对,前方无游离鳍棘。胸鳍长,镰形。腹鳍胸位,幼鱼具腹鳍,成鱼腹鳍渐消失。尾鳍分叉,上下叶约等长。幽门盲囊小,数目多。

体黑褐色;盖后缘近胸鳍基部具一黑色斑点。背鳍、臀鳍和尾鳍边缘浅蓝色,各鳍黑褐色。

幼鱼

叉长38毫米稚鱼,头后至体后半部体侧具5条暗色横带,尾鳍基上、下叶具明显黑色素,全长至95毫米时头横带不明显。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起非洲东岸,北至日本南部,南抵澳洲北部之海域。在中国台湾各地沿岸皆可见,尤以西南部。

国家地区: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法国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群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约旦、肯尼亚科威特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毛里求斯(毛里求斯主岛)、莫桑比克、缅甸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留尼汪岛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也门

生活习性

乌鲳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每年夏季游向长江口近海。喜群聚和阴影,一般在产卵季节游至水上层,在气候恶劣时下沉海底。每年1~2月从外海结群向近海密集进行生殖泂游,7~8月产卵结束,鱼群分散逐渐返回深海。中国乌鲳分为海南岛近海和东海近海两个地方种群。其中中国东海种群越冬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3月起进行生殖洄游,4~6月鱼群靠近台湾浅滩后,北上经闽南、闽中、闽东和温台等渔场,7~8月部分鱼群继续北上,抵达浙江中、北部近海。北上鱼群一般沿水深50米以外分布,卵则在水深40~60米一带,产卵后鱼群比较分散,但仍有亲鱼继续向北移动趋势。当年孵出的仔、幼鱼则广泛分布在近岸水域索饵,秋季陆续折返,游向深水越冬。

主要摄食浮游动物,饵料组成包括10个生物类群,约1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被囊类、桡足类,其次是水母类、樱虾类等。以重量计,被囊类占绝对优势,占82.2%;其次是水母类,古9.8%;甲壳亚门占5.4%,其他类群不超过2%.摄食强度秋季高于春夏季。

繁殖方式

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中、南部,产卵期为4~8月,盛期为5~6月。个体绝对生殖力为(158~226.6)千粒,平均为198.2千粒。卵径为0.65~0.93毫米。

保护现状

乌鰺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用途

乌鰺为相当大众化的食用鱼,清蒸、红烧或煎食。在中国广东和福建省两省沿海渔民捕捞乌鰺有悠久的历史,当地渔民根据乌鰺喜阴影结群习性,利用草席、木制鲳板等诱捕,取得较好效果。广东省最高年产量1983年曾达6000余吨,一般产量为1000~2500吨,台湾省产量1981~1982年为5000吨左右,福建省约为700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