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甜菜白粉病

甜菜白粉病是由甜菜白粉菌引起的疾病,属于子囊菌门真菌的一种。这种病主要危害甜菜的叶子,其病原体可以在土壤表面的病残体、留种母根和种球上越冬。通过合理的种植管理和药物使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病。

形态特征

甜菜白粉菌(Erysiphe betae)是一种子囊菌亚门真菌,其分生孢子呈圆筒形至椭圆形,大小约为30-50μm × 15-20μm。闭囊壳较小,直径大约为0.1mm,附属丝数量较多,基部呈现褐色,含有3-8个子囊,每个子囊中有3-5个子囊孢子,这些孢子的大小为18-30μm × 12-20μm。除了甜菜白粉菌外,菊白粉菌(E.cichoracearum)和蓼白粉菌(E.polygoni)也可以感染甜菜。

分布范围

甜菜白粉病在中国西北的甜菜产区较为常见,通常在6月底至7月中旬首先出现在采种甜菜上,经过5-15天的潜伏期后,开始在原料甜菜上发病。8月上、中旬是疾病的高峰期,而到了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情发展速度会逐渐放缓。

生活习性

甜菜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到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有助于病势的扩散。当温度在22-24℃之间,且相对湿度较低(65%以下)时,病菌的潜伏期仅为2-3天,这使得孢子易于发芽并侵入植物,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然而,当温度低于20℃,并且短时间内降雨或相对湿度较高时,对白粉病菌的孢子萌发和侵入是有利的。持续的大雨会对病害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高温和高湿环境交替出现则有利于病害的扩散。

危害

甜菜白粉病会导致甜菜叶子上的病斑变成白色绒毛状,随后在叶子、采种株花枝或种球上出现白色的菌丝层,最终形成一层白粉。随着甜菜生长周期的推进,白色菌丝层中会长出黄色至褐色的子囊壳,这些子囊壳后来会变成黑色。被感染的叶子会变黄并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

为了控制甜菜白粉病,可以选择抗病品种,如石甜1号、新甜1号、新甜2号等。同时,应实行至少四年以上的轮作制度,并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一旦种株或原料甜菜发病,应及时喷洒化学药剂,如75%十三吗啉乳油5000倍液、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每亩喷施配制好的药液60升。还可以使用硫磺粉,每亩用量为1-2公斤,或者使用生石灰硫磺粉(1:1)2公斤进行喷雾。另外,波美0.3-0.5°的石灰硫黄合剂可用于发病初期子囊壳未形成之前喷洒,持效期可达16-20天。通常情况下,只需进行两次防治即可达到效果。

参考资料

甜菜白粉病.世界农化网.2024-10-31

甜菜:甜菜白粉病.甜菜:甜菜白粉病.2024-10-31

甜菜白粉病.农业之友.2024-10-31

甜菜白粉病.世界农化网.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