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隆镇

镇隆镇,隶属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位于惠阳区西北部,白云嶂南麓,北连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西接东莞,东与惠州市区接壤,南与惠阳区新圩镇相依,国土总面积136.6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该镇下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2万人,常住人口约10万人。镇政府驻镇隆镇老街3号。

清同治九年(1870年),属四围社约堡;1931年,属第九区;1950年,属潼湖(一区)镇隆乡;1951年,属第二区;1957年,改名镇隆乡;1958年9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春,从东风公社分出,成立镇隆公社;1961年,属潼湖区皇后公社和镇隆公社;1963年称镇隆公社;1984年1月,改名镇隆区;1987年1月,镇隆撤区设镇。

镇隆镇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盛产优质荔枝“糯米糍”和“桂味”,全镇荔枝种植面积达4.3万亩,并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的荣誉。2021年6月10日,镇隆镇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授予“中国荔枝之乡”称号。2023年,该镇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硬件等优势产业集群。

2024年,镇隆镇生产总值完成91.86亿元,增幅6.3%,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26.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13亿元。

此外,镇隆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惠州地区最大(广东省第二大)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惠阳区第一高峰白云嶂。该镇也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有惠阳早期农民运动中心“四大半围”,有中共早期党员罗俊、黄卓如的故居等红色文化。

历史沿革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编的《归善县志》疆域图中,有镇龙圩标注,并画有圩场。

清同治九年(1870年),属四围社约堡。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第九区。

民国二十六(1937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第一区。

1950年,属潼湖(一区)镇隆乡。

1951年,属第二区(区府设在镇隆)。

1957年,改名镇隆乡。

1958年9月17日,属第一个人民公社“东风人民公社”。

1959年春,从东风公社分出,成立镇隆公社。

1961年,属潼湖区皇后公社和镇隆公社。

1963年,称镇隆公社。

1984年1月,改名镇隆区。

1987年1月,镇隆撤区设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镇隆镇背倚海拔1003米高的白云嶂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丘陵小平原地带。

气候特征

镇隆镇属属亚热带气候,极端最高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5℃,年平均降雨量2262毫米,无霜期350天左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碳酸钙、钨、银等矿藏。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镇隆镇辖1个社区和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惠阳区镇隆镇老街3号。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20年2月,镇隆镇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8万人,外来人口4万多人。

社会

招商引资

截至2019年10月,镇隆镇新签亿元以上项目1宗,项目总投资1.2亿元,预计投产后年产值5.7亿元。新动工项目4宗。

基础设施

建国初期,镇隆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全镇仅有一条穿镇而过的黄泥公路方可通车,通车时程不足10公里,群众外出靠步行、肩挑;镇内无供电网络,家家户户只靠煤油灯照明。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镇隆镇历届党委、政府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铸塑村镇新形象为己任,大力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5亿元巨资进行建设,使村镇面貌焕然一新。惠深高速公路、惠淡主干道与村镇公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通讯发达,全镇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为8200台,电话用户达到4200户,比1949年增长520倍,比1978年增长387倍,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998年全镇邮电业务总量为1300万元,是1949年的9850倍和1978年的1350倍。能源供应充足,自1957年建成火力发电厂以来,先后建成500千瓦发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正在建设中。1998年全镇供电量达到4368万千瓦时,是1978年的28倍。供水方面,建成日供水10万吨自来水厂。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全镇城镇人口已由1949年的642人发展到4500人,圩镇面积从1949年0.18平方公里扩大到2.2平方公里。圩镇内新楼林立,井然有序,一个蓬勃生机的新城镇初步形成。

2019年,镇隆镇完成北部新城片区和行政中心片区的控规和陂塘角村、大光村、井龙村、黄洞村等5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投入193万元完成排水专项规划的前期工作。

社会保障

截至2019年10月,镇隆镇完成居民养老保险(包括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子女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343人,参保率达105.23%。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人数22476人,缴费率达100%。从镇财政中按照每人10元的标准拨付21万元用于补助村民医保缴费。

文化

地名由来

据说,镇隆镇因附近祁龙径山,山势起伏,形状似龙,“龙”与“隆”同音,故名镇隆。

特产美食

镇隆荔枝

据《乾隆归善县志》记载,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200多年前就已开始种植英山红。在该镇古树公园里,经相关部门认证树龄超过600年的古荔枝树有13株。

镇隆镇家家种荔枝,种荔枝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成就了广东省的荔枝之乡,镇隆荔枝产业有三百多年历史,部分村中老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有“镇隆”牌荔枝“糯米糍”“桂味”等荔枝品牌。

经济

综述

2019年1至9月,镇隆镇实现GDP36.4亿元,比增14.9%;规上工业总产值比增20.1%;工业增加值比增21.5%;固定资产投资比增53.5%(其中,工业投资比增43.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34亿元,比增7.3%。

2019年1至8月,镇隆镇进出口总额完成25.98亿元,比增8.9%;工商税收5.1亿元,比增12.8%;总用电量5.69亿千瓦时,比增6.9%,其中工业用电4.67亿千瓦时,比增5.9%。

农业

“镇隆红葱”是惠州市近年发展起来的品牌。近年来,镇隆镇以高田、井龙、大光、塘角等村为中心,连片大面积种植红葱,常年种植大户近200户,全镇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是我镇继“镇隆荔枝”后又一大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辐射带动平潭镇张新村及惠城区沥林镇塘吓村、陈江街道澄海村等周边地区超1万亩。每天有30多吨红葱由镇隆镇源源不断销往东莞、深圳及港澳地区,占镇隆及邻近周边地区红葱销售的八九成,初步形成了“镇隆红葱”效应,成为广东省继广州水沥、南海西

樵之后的全省最大红葱生产基地之一。

闻名遐迩的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等品种享有盛名,2003年,镇隆成功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品局注册了“镇隆”牌荔枝商标,2004年,镇隆被惠州市授予“荔枝之乡”荣誉称号。

一、镇隆种植荔枝的历史和现状

镇隆的荔枝种植业,据说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大规模的发展,是在80代末。1989商张振鹏第一个来镇隆承包山地大规模种植荔枝。之后,有不少外地人员也纷纷承包山地,在镇隆发展种果业。至今,镇隆已有规模大小的果场34个,种植面积有42000多亩,其中荔枝35000多亩,且90%以上为优良品种。在镇隆的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种有荔枝,形成了该镇独有的特色,也奠定了以后荔枝之乡的美名。

二、优越环境造就优良荔枝

镇隆荔枝种植业的发展,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等三大因素。天时是镇隆地处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镇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升,特别适宜荔枝的生长;地利是镇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山坡较多,山林面积占该镇总面积60%,而镇隆荔枝大多的种植在山坡上,在25坡度以下的山地便种植有1.4万亩,在日照和湿度上都占有了相当的优势,且土壤中含有多种适宜荔枝生长的矿物质,使其色美味甜,享誉各地;人和,一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二是镇隆人民凭借自身的勤劳与朴实,默默耕耘、不断注重产量与质量上的提高,终究造就了荔枝之乡的美誉。

三、镇隆荔枝的特色

镇隆荔枝色香味俱全,也因其品质好、档次高,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其中又以其优质的“糯米滋”、“桂味”等而闻名海外。镇隆荔枝其色如丹霞,肉厚核小,甜而不腻,口感极好;味道鲜美,剥开荔枝壳时果汁不外溅,果肉干爽鲜白,深得各地客商青睐。故即使价格稍高,却仍是销路极好,在全国各地都有较大的市场。镇隆荔枝已成为荔枝中的名牌产品,是岭南佳果中的珍品,每年都被惠州市政府选送供中央领导品尝,并获得不少的赞誉。

四、协会+农户:造就荔枝产业化之路

早在1999年,镇隆镇与华南农业大学荔枝研究中心合作,把名优产品糯米糍、桂味做成保鲜品,空运到云南昆明世界博览会展出,来自世界各国的客商认识了“镇隆荔枝”;于此同时,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催生下,形成了镇隆镇荔枝生产协会,由镇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以荔枝专业户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利研机构为依托,科技人员、荔枝科植专业户、营销大户自愿参加的专业协会。协会充分发挥荔枝生产服务站的作用,大力倡导果农提高精品意识,全力打造优质镇隆荔枝。在协会倡导下,果农全面恢复优良纯正品种培育,实行有机肥种植,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杜绝化学激素、残留农药在荔枝中露脸。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使镇隆荔枝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要求,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有效的管理和生产下,极大地激发了该镇果农的种果积极性,使种果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镇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工业

在工业发展上,镇隆现有万兴、龙翔、万里三个大型工业园区,镇内落户企业达300多家。目前,镇隆镇正着手盘整、盘活工业园区土地,成功引进20家上规模的服装企业进驻龙翔工业区,力争在三年内把镇隆打造成服装产业基地。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镇隆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投入近8000万元完善道路、交通、路灯、绿化、排污、饮水等设施,使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镇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8年镇隆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工业总产值1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39亿元,财税收入7966万元,用电量2.2亿度,人平纯收入7305元。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6亿元,比增13.5%;工农业总产值25.23亿元,增长27.19%,工业增加值6.34亿元,比增14.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68亿元,增长42.6%;国、地税收入9197万元,比增15.5%;银行、信用社存款9.42亿元,比增23%,用电量25478万千瓦时,比增6.8%,人平纯收入8332元。

旅游

景点

在人文资源上,镇内有建于1798年的“崇林世居”,是惠州地区目前最大(广东省第二大)的客家围屋,适宜发展客家文化旅游

。有惠阳早期农民运动中心“四大半围”、中共惠紫河博地委遗址——高田村黄氏宗祠、惠阳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高田岗头村杨氏宗祠,有中共早期党员罗俊、黄卓如的故居等,适宜发展红色旅游项目。

目前,镇隆镇正利用现有的资源、产业、交通、人文优势,着力擦亮“荔枝之乡”、“服装基地”、“

农家乐观光旅游”三大名片,逐步把镇隆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生态型经济强镇,努力争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位于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大光村。据叶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为叶氏三世祖叶文昭所建,因其号崇林,故围屋取名为“崇林世居”。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128米,通进深约130米,占地面积约16640平方米。

崇林世居是惠州市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客家围屋,为研究清代客家围屋建筑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2004年,崇林世居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镇隆镇简介.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2024-03-18

镇隆镇机构职能.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2024-03-18

广东惠州惠阳区:特色项目共吸引社会资本60亿元,助推乡村振兴.新浪看点.2025-06-18

镇隆镇简介.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