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昌邑梭子蟹

昌邑梭子蟹

昌邑梭子蟹,山东省昌邑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梭子蟹科在昌邑县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便有“管仲相齐,为渔盐之利致齐富强”。昌邑地势低平,河流众多,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滩涂广阔且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冬暖、夏凉、春冷、秋温的特点,与梭子蟹的质地特点紧密相连,适合梭子蟹的生长繁殖。

2013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昌邑梭子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特点

昌邑梭子蟹个体大,甲壳亚门硬而坚实,色泽光滑呈青黄色。蟹肉肉质细腻、口感稚嫩紧实、纤维丰富有弹性,海鲜味浓郁。成熟的雌蟹蟹黄为石榴红色,雌蟹的卵块,雄蟹的脂膏,吃起来更是鲜美可口。

挑选

1.看蟹背

昌邑梭子蟹背部色泽光滑呈青黄色,甲壳硬而坚实,腹部饱满厚重。还可以仔细观察蟹小腿,腿部坚硬,很难捏动的最肥满。

2.看腹脐

“夏吃尖脐秋吃圆”正宗的昌邑梭子蟹腹脐一般呈浅红色,红色越多且肚脐结实蟹越肥满。

3.看蟹盖

看蟹盖可以知道膏黄的丰满度,盖两边的尖上,是否有黄红色的东西,它越多证明它的膏黄就越多。这一条只能用在母蟹身上。

产地环境

昌邑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干湿季明显,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冬暖、夏凉、春冷、秋温四季分明的特点。因昌邑市年平均光照在2750h左右,在申请产品保护区域内四季海水温度变化在0℃—28℃之间,海水盐度为12‰—35‰。昌邑梭子蟹产区地处虞河潍河胶莱河三条河河口交汇处,这里水质肥沃,鱼盐饵料丰富,海水回流,鱼蟹众多。以其独特的天然地理环境和优质的水源条件,造就了昌邑梭子蟹营养丰富的优质特点。

历史渊源

《昌邑县水产志》记载:昌邑为滨海之县,海洋渔业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管仲相齐,为渔盐之利致齐富强”时,“昌邑市已负盛名”(都昌即今昌邑)。

光绪版《昌邑县志》有记载:蟹—昌邑之蟹体大肉细而味美膏满赤红俗呼石榴黄。指的就是“八月的蟹子顶盖肥”,此时的昌邑梭子蟹的蟹黄红而清香浓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黄泽巷编写的《分省方志》记述当时的下营港“民船依集,货物云吞……”

生产情况

昌邑市有无公害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5处,原、良种场3处,育苗场5家,年培育蟹苗3亿尾,年增殖放流蟹苗达3000万尾。

昌邑市年产蟹量2000吨以上,总产值1.7亿元,产业收入达3亿元以上。

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昌邑梭子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山东省昌邑市现辖行政区域内的北纬37°07′至37°40′,东经119°17′至119°34′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三疣红星梭子蟹

二、生产方式

天然捕捞。

三、蟹苗来源

1.人工增流:由天然捕捞的亲蟹繁育的蟹苗进行人工增流。

2.天然繁育:亲蟹自然繁育。

四、捕捞

每年九月至翌年五月,以流刺网捕捞。网目尺寸普遍≥12厘米。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头胸甲坚硬,背部呈青黄色,体表色泽光洁。蟹体厚实,体型肥满。肉质细腻,紧密有弹性。蟹黄凝固呈石榴红色。

2.物理化学指标: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产品文化

“昌邑梭子蟹”一年分"麦黄蟹"和"豆黄蟹"两次汛期,俗话说就是“夏吃尖脐秋吃圆”,初夏的麦黄蟹,美在鲜嫩;中秋节的豆黄蟹,美在香浓。母蟹产卵后,空卵形成一朵花仍附在身上,渔民称此为“戴花”,这“花”鲜食无滋味,但取下晒干,敲碎做汤,却又滋味重返,很好吃。

昌邑梭子蟹蜕皮时,不知受了什么干扰,外边壳还来不及脱下,内里就又生了一层,渔民称为“二夹皮”。将蟹蒸熟后,剥去外皮,内里一层皮柔韧香鲜,胜过多少海味,只是此蟹极少,万分难得。

昌邑梭子蟹还可以生食,外乡人没有亲见,被传为奇闻。这种特制的生蟹,我们称作“生呛梭子蟹科”。制作的季节多在菊花开放的秋日,首先用盐加生姜、肉桂花椒、葱花等佐料煮腌蟹水,冷却后,装进坛子里,选半斤左右的活昌邑梭子蟹放入汤中,令其饱饮一腔,香味内浸。然后,封紧坛口,20天后便可以食用。此时腌制的昌邑梭子蟹脆、香、爽口,易长期保存。不过,渔民们多爱把这种美味放到大雪纷飞的时日,到那时开坛取蟹,鲜香之气,溢满一室,大碗量酒,吮生蟹当肴,众人觉得神仙不换,因此而享誉各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