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鸿章(1701-1766) ,字羽明,号南崖,永定区太平里青坑(今坎市镇清溪村)人。父冀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曾任江苏吴县知县,善决狱,有政声,尤其是督教子孙甚严。
人物生平
廖鸿章从小聪敏,勤奋好学,在严父的督教下,鸿章耳濡目染,博览群书,学问日进,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乾隆元年(1736),参加乡试,中丙辰恩科举人,以《周易风水》中式二十名。乾隆二年(1737),与侄子廖瑛赴北京参加会试,同登丁巳恩科进士,中第二百五十七名。接着参加殿试,鸿章才思敏捷,文章书法俱优,深得得爱新觉罗·弘历赏识,列入二甲,选为清书庶吉士,入翰林院教习馆,学习国书。
三年学习期满,散馆时鸿章授翰林院检讨。后来,经在籍礼部侍郎、著名学者沈德潜的推荐,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院长)。期间,他教学严谨,管理有方,多有革新,书院声誉益隆。苏州市向称人文昌盛之地,但是,那里的硕儒耆宿、青年学子,对鸿章的博闻洽识,循循善诱,无不钦服。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二巡江浙,亲临紫阳书院视察,目睹书院学风蔚然,成绩突出,十分欣喜,特赐诗褒奖,时人视为殊荣。
廖鸿章晚年定居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授朝议大夫、南阳府知府。生平著述丰富,稿存苏州未刻,其刻者仅有《余诗草》和《紫阳课艺》。至今,北京故宫尚存有其诗文碑刻。其传入选《中国人名大辞典》。
科第世家
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他传下的四代中,出了4个翰林,3个举人,即:子守谦举人;孙文锦翰林,文耀举人;曾孙维勋翰林,维嵘举人;玄孙寿恒、寿丰都是翰林。这个“科第世家”加上鸿章侄辈及其后人中的2进士、4举人,构成了永定区白话文“独中青坑”所由来的清代科举奇迹。
文学造诣
文学书画颇有造诣。画作有《历代帝王巡幸图》,文学著作有《南云书屋文集》、《黎余诗草》、《紫阳课艺》、《勉学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