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吴永权升任北京法政大学教务长。 1926年,张澜创办国立成都大学,吴永权应邀回川,担任成大教务长。 1930年,吴永权除任成大教务长外,还兼任文科学长,法科学长和政治系主任。
基本介绍
吴永权(1886~1961),字君毅,四川新都人,吴虞堂弟。16岁受业于叶秉诚、周癸叔。他18岁应成都府考中秀才;次年赴日本留学。1917年6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获法学士。8月归国回到北京,目击国事日非,痛恨官场腐败,曾说:“中国之衰,源于政治之腐败,而尤以做官为甚。一旦做官,则利益多而劳动少。中国之最能消磨能力而利益最多者,无如做官,且无需能力,故天下趋之若鹜。于是社会日益堕落,而国事遂败于冥冥之中矣。”1920年8月,吴永权升任北京法政大学教务长。1921年,吴永权赴英国伦敦入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法学,两年后转入德国柏林大学进修。1924年回国后,仍在北京法政大学教书,担任经济系主任兼法制室参事。1926年,张澜创办国立成都大学,吴永权应邀回川,担任成大教务长。他按照张澜制订的“广延名师,用人唯才;民主办校,严格要求学生;兼容并包,主张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四处奔走,说服很多有名望的川籍学人,置四川省交通不便,军阀肆虐,社会动荡,百业待举的破败局面于不顾,毅然返川,育才执教。经过四五年的努力,成都大学无论教学、科研以及革命运动方面,在四川地区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930年,吴永权除任成大教务长外,还兼任文科学长,法科学长和政治系主任。1931年,成都三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吴永权被校长王兆荣挽留担任学校的秘书长,代理法学院院长。1936年,应老友陈豹隐之邀,离川赴京,执教于北平大学法国商业研究与商业行为学院。1937年芦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烽起,吴君毅重返四川省,任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1943年,任川大法学院院长兼政治系主任。解放后,仍留四川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以70高龄退休后任四川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委员。1961年4月因病逝世于成都市,终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