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詹锦川

”2000年,公司只有詹锦川和另外两个人,搞起了农业网。 ”2005年年底,詹锦川召集了手下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给他们出了这个难题。 “我当时想把这样的平台模式搬到农村,很多系统都可以在上面应用,让农民享受到信息化的成果。

人物简介

锦川是学财务出身的,但是对于IT行业却情有独钟。“我非常喜欢IT行业,一直梦想能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后来非常幸运正好有机会让我能接触和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来。”2000年,公司只有詹锦川和另外两个人,搞起了农业网。“当时主要做网站维护,2000年正是互联网概念热炒的时候,但也是互联网有泡沫的时候。”那时农村、农民对网络的了解不多,虽然经常培训农业企业和农民大户,但需求还很小,网站收入微薄,公司运转相当艰难。詹锦川觉得没办法再运营下去,就打算跳槽:“本来都已经和‘下家’联系好了,但就在那时,农科热线开始筹建,需要人接手做,我对自己说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吧。”

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信念就可以撑起一片天空。当时詹锦川所带领的三人小分队365天每天上班,凭着这股子劲把热线办好了。“我们把专家和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搭建好,政府肯定了我们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成果,给予了一定的投入支持,然后我们慢慢开始转型开发产品。”现在这条热线被农民称为办在家里的农机站,开创了政府购买信息服务的先河。从做网站走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做了几年应用市场的詹锦川慢慢找到了发展的路子,确定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从养殖场、农田到市境道口、批发市场、超市大卖场,詹锦川一点一点地找寻着农业信息化的蓝海。上海市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RFID在动物中的应用、畜牧业安全生产服务平台以及城市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和项目,让农信公司在全国农业信息化企业中声誉鹊起。

时间走到了2005年。一直以来农信公司为农业企业服务较多,詹锦川思忖着怎么为农民提供更多更直接的服务,毕竟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虽然农科热线直接为农民服务,但我们觉得光靠打电话还不够,怎么把村务信息、供求信息、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等所有涉农信息整合到网络平台上,使得农民不用上网就可以轻松获得服务,是我们当时不断思考的问题。”2005年年底,詹锦川召集了手下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给他们出了这个难题。大家冥思苦想却一直没有定论,直到詹锦川一次出差所萌生的灵感推动了整个项目的实质性进展。“那时我到北京市出差,在宾馆里看到了这样的设施,可以查询宾馆信息、交通信息、旅游信息、电子商务等,还可以刷卡,非常方便实用。”就是那一瞬间的想法,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当时想把这样的平台模式搬到农村,很多系统都可以在上面应用,让农民享受到信息化的成果。”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