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阿城镇闫庄村地处山东省阳谷县城东隅,黄河北岸,北邻324国道(齐南路)。古称“青龙街”,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闫庄村是省级文明村,全村总人口1200人。2007年,该村被命名为“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2010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闫庄村名列其中。
历史
闫庄村于清康熙帝八年建村,古称“青龙街”,曾是黄河岸边有名的粮棉交易市场,非常繁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一个叫闫容色的人来到阳谷县城东的一个地方。他发现,北面有一个东西走向的大土岗,叫“土龙”,向南一望无垠,土地肥沃,是块宝地,遂买地建房。一个叫闫庄的村子逐渐形成。
闫容色勤劳节俭,购置了大量土地,慢慢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地主。至晚清中后期,闫庄已经有300多人,土地200多顷,成为一个比较富庶的村庄,并成立了一个大集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闫庄是一个红色村庄,因为村外有围墙、护村河,四角有炮楼,东西村门完好,易守难攻,被我党地下工作者视为堡垒村,成为共产党地下交通线上的一站。冀鲁豫边区干部经常从这里通过,无论是白天、夜间,村里都会出车接送党的干部至四棚、范县、阿城等地。
文化
1937年,一个叫闫均谱的学董把闫庄私塾改为现代学校,后成为阳谷县第四抗日小学,解放后又转成阳谷县第七区高小,后来又叫闫庄完全小学,就是这所学校让一批批闫庄人走向外面的世界。
上世纪50年代,闫庄村就出了8个大学生,截至目前,村里累计考上大学的人数达100多人,其中不乏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者,如闫家玉是中国第一代电脑工程师;闫兆平、闫兆鹏是大学教授;而闫均霞则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目前,闫庄村有教师30多人,县团级干部30多人,师级军官2人,厅级干部3人。全村1200人,常住人口582人,在外工作的618人。
交通
北邻福州—昆明公路
旅游
为了传承祖辈艰苦奋斗、勤劳耕耘的宝贵精神,教育启发后人,该村先后投入几十万资金建成了“乡村民俗文化馆”,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古宅古院,开发出富有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民俗游。村内设立了十二个室内“乡村民俗文化”展厅和两个室外民俗文化展厅,展品有犁、耙、、、拖车等传统工具,有各种器皿、礼盒、编制品用具、各种炊具、交通工具等共三十多个系列民俗展品,分别珍藏陈列在14个展厅里,免费接受游客参观。该村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种植环村生态林,完善了村内路、水、电配套设施,开发了东西龙潭、钓鱼台、鸟园等游乐项目。民俗文化和生态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来这里参观旅游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