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离子芥

离子芥(学名:Chorispora tenella (Pall.) DC.)是十字花科离子芥属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植株具稀疏单毛和腺毛;根纤细,侧根很少。基生叶丛生;宽披针形,长3-8厘米,宽5-15毫米,边缘具疏齿或羽状分裂;茎生叶披针形,较基生叶小,长2-4厘米,宽3-10毫米,边缘具数对凹波状浅齿或近全缘。

总状花序疏展,果期延长,花淡紫色或淡蓝色;萼片披针形,长约0.5毫米,宽不及1毫米,具白色膜质边缘;花瓣长7-10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钝圆,下部具细爪。长角果圆柱形,长1.5-3厘米,略向上弯曲,具横节,喙长1-1.5厘米,向上渐尖,与果实顶端的界限不明显;果梗长3-4毫米,与果实近等粗。种子长椭圆形,褐色;子叶(斜)缘倚胚根。花果期4-8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欧洲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生于海拔700-2200米的干燥荒地、荒滩、牧场、山坡草丛、路旁沟边及农田中。

主要价值

食用:嫩株用开水焯后可凉拌或炒食。

饲用:离子芥虽然植株小、产量低,但比多年生草本、小半灌木和半灌木萌发早,生长速度快,因而对早春放牧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开花前期草质细嫩,适口性尚可,为各类家畜所采食,牛、羊乐食,马少量采食;开花后草质变粗,适口性下降,只有羊少量采食,牛和马通常不食。枯黄后叶子脱落,枯杆牲畜不采食。

荒漠恢复:在干早环境中,离子芥能充分利用早春融化的雪水和较多的降雨迅速生长发育,完成生命周期。离子芥可在固定或半固定沙丘、砾石荒漠及漠钙土中生长,并且极能适应低磷土壤,离子芥类早春短命植物的旺盛生长对于稳定沙面、减轻沙尘有很大贡献,在荒漠植物群落演替物种多样性及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及土壤改良与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有较大的生态学价值,是荒漠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

繁殖方法

培养条件

①不定芽诱导培养基:MS+6-BA 2.0毫克/升+NAA 0.1毫克/升。

②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 1.0毫克/升+NAA 0.5毫克/升。

③生根培养基:1/2MS+IBA 0.5毫克/升。

上述培养基均添加3%蔗糖和0.7%琼脂,pH5.8~6.0,培养温度为23-26℃,光照时间为16时/天,光照强度约34微摩尔/平方米/秒。

生长与分化

1.无菌材料的获得:将离子芥的种子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10%次氯酸钠消毒20分钟,无菌水冲洗5遍。随即用无菌水将处理好的离子芥种子喷涂在底部有约1厘米厚MS琼脂培养基的三角瓶中。3天后,长出幼嫩茎段,将其切下,接种于不定芽诱导培养基①中培养。

2.不定芽的分化及增殖:外植体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暗处理3天后,转移至光照培养箱正常培养,6天后切口处膨大并出现淡绿色或淡紫色愈伤组织,继续培养10天左右,其上出现若干芽点,将带芽点的愈伤组织团块切割,接种于培养基②上增殖培养,愈伤组织快速增长,20天后芽点可分化出不定芽。

3.生根:将产生的不定芽继续培养,待其长成较健壮的小植株后,切除其下部的愈伤组织,移入生根培养基③中,培养8天后开始生根,14天后生根率为95%以上。每株有根3-6条,根长2-3厘米。

4.炼苗及移栽:打开装有再生苗的培养瓶塞,连瓶置于温室炼苗,1周后小心取出试管苗,去除根上培养基,移入沙土和蛭石(3∶1)的混合基质中,以1/4MS营养液浇灌,温室温度为23-26℃,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适当遮阴,其成活率在95%上。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物种危害

离子芥为麦田常见禾本科杂草,主要危害小麦等植物。在肥水充足的麦田中生长旺盛,常与其它杂草混生进行危害。局部地区麦田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除:深翻土地,平整低洼地,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

化学防除:小麦浇冻水前,杂草幼苗期,可选用75%巨星干悬浮剂每公顷15-18克;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克;或50%好事达(磺胺磺隆)水分散粒剂每公顷45-60克,对水450-600升进行茎叶喷雾。小麦返青后,禾本科杂草幼苗期,可选用75%巨星干悬浮剂每公顷15-18克;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克;或50%好事达(磺胺磺隆)水分散粒剂每公顷45-60克;或72%2,4-滴丁酯乳油每公顷600-750毫升;或72%2,4-滴丁乳油每公顷225毫升加75%巨星于悬浮剂7.5克,对水450-600升进行茎叶喷雾。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4-02-0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