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能仁寺

大能仁寺原名祇园寺,后经历多次更名和重建,最终在民国时期成为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寺庙在1953年被改建为绍兴市茶厂,失去了其宗教功能。

历史沿革

大能仁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当时由许询舍宅建立,最初名为祇园寺。唐朝会昌年间,寺庙遭到废弃。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国,观察使钱仪重新修建了这座寺庙,并更名为圆觉寺。宋代咸平六年(1003年),寺庙再次获得朝廷的资助,更名为承天寺。随后,在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寺庙又被命名为能仁寺。同年,它还曾短暂作为道教的神霄玉清万寿宫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寺庙因战乱迁移,但在之后得以恢复,为了区别于其他同名寺庙,被称为大能仁寺。元朝初期,寺庙遭受破坏,但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得到重建。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由于倭寇侵扰,政府计划出售寺庙来支持军事行动,导致能仁寺被废弃。后来,大学士吕本将此地改为私人别墅,取名樛木园。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郭德公出资购买并修复了寺庙,使其再度开放,继续使用大能仁寺之名。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僧人德禧募集资金对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得寺庙重现昔日辉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寺庙仍有十余名僧侣居住。到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僧侣人数减少至五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1953年,大能仁寺被改造成了绍兴市茶厂,结束了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历史。

地理位置

大能仁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的和畅堂地区。

寺庙建筑

大能仁寺内部设有大殿、天王殿、伽蓝堂、禅堂以及僧舍等建筑。其中的大殿供奉着大佛、罗汉、韦驮和天王等佛像,显示出寺庙的宏大规模和重要地位。历史上,大能仁寺曾是禅宗临济宗派的主要活动中心之一。

参考资料

清风朗月许玄度 的会稽风度.招聘日報 .2024-09-20

绍兴台门的典范:吕府.绍兴网.2024-09-20

老绍兴记忆中的"大"地方 .个人图书馆 .2024-09-2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