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琏

刘琏

刘琏(1348年-1379年),字孟藻,浙江青田南田(今属文成县南田)人,是明朝开国大臣刘基长子,明朝监察御史。

刘琏年少聪慧,年轻时一直在家乡读书习武,当时父亲刘基出佐明太祖朱元璋,刘琏遵照父亲指示在故乡南田组织兵民,保家安境。洪武八年(1375年),刘琏奉父遗命献藏书获朱元璋赏识,将其留用在朝内。洪武十年(1377年),刘琏任承务郎、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次年,刘琏任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进阶中奉大夫。刘琏因不愿依附胡惟庸,为其同党排挤,最终投井而死,时年三十二岁。朱元璋为其亲作祭文追悼,并派使者前往祭奠。

刘琏颇有文采,遇事刚果,坐折奸佞,不挠不阿,富有锐气。他的诗风同其父刘基相似。曾著《自怡集》,收录九十四首诗作。其中《秋日旅怀》《遣兴》《送章蕴德指挥还平阳卫》《舟中即事》《钱唐别友人》等诗歌,意境高远,五言诗占大体,对于刘琏诗文的鉴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称其诗作“皆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朱元璋对刘琏多有褒扬之词,称赞其“卿忠孝具著”。明翰林编修官吴从善在《故叅政刘君孟藻哀辞有序》中评价其“为人敏慧警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琏出生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自幼聪慧,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元末明初时,其父刘基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而刘琏则在家乡读书习武,组织地方武装保护地方。此后刘琏受父亲指派,越过中书省,直接向明太祖朱元璋奏“谈洋设巡检”一事。胡惟庸便借此事攻击刘基,刘基因此被剥夺俸禄。

步入仕途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死后,朱元璋下诏征集刘基所著观象、天文、兵法及诸家言论遗作。刘琏遵照父亲遗命,将家中藏书献于朱元璋,其表现获朱元璋赞赏,将刘琏留用在身边。洪武十年(1377年)秋,刘琏任承务郎、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次年四月,刘琏出任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进阶中奉大夫。

投井而死

江西为官时期,刘琏因不依附于宰相胡惟庸,为其同党韩士原、沈立本嫉恨。洪武十二年(1379)年六月,因二人排挤,刘琏忧愤成疾,为保全名节,投井而死,终年三十二岁。同年九月,朱元璋作祭文追悼刘琏,并派遣国子生陆居敬前往祭奠。

个人作品

《自怡集》存世版本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该本卷首有秦府纪善黄伯生所作序言,卷末有吴从善《故参政刘君孟藻哀辞》。经学者刘耀东考证,该本应当是根据《文瑞楼书目》刘琏《自怡集》钞本一卷而刊刻。

《括苍刘氏自怡集》刻本,有宋慈怀题签。由学者刘耀东在1920年依据《四库全书》本重刻,现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和温州图书馆都有收藏。《括苍丛书(第一集)》铅印本由学者刘耀东在1938年所编,卷首有《青田县志本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怡集)》、黄伯生《自怡集·序》,其卷尾有刘耀东所题跋记。此外还有萃城十《自怡集》刻本等。

相关评价

朱元璋对刘琏多有褒扬之词,称赞其“卿忠孝具著”。

明翰林学士王景对其也多赞誉之词,评价其“以廉能见褒于制。可谓耀于前而光于后矣”。

明翰林编修官吴从善在《故叅政刘君孟藻哀辞有序》中评价刘琏“为人敏慧警颖”。

清代文人纪昀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称赞刘琏诗作“皆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刘琏之父刘基有文采,因遭胡惟庸迫害忧愤而死。刘琏在父亲死后,收集其遗文编成《犁眉公集》,使其父作品得以流传。

后世纪念

刘基庙

刘基庙位于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旧称诚意伯祠,中国3A级旅游景区。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为七开间回廊合院式木构建筑,前后整修过数次。中堂塑刘基及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坐像,有文人章太炎蔡元培沙孟海等人题语。1989年12月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晋升为中国重点保护单位。

刘琏祠

刘琏祠又名参政公祠,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旧宅底自然村。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民国元年(1912年)被毁,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建,建筑面积689平方米,内有刘琏与其二子塑像

研究书目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

刘琏.www.skctk.cn.2024-06-29

刘基庙.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4-01-16

旧宅底刘琏祠介绍.温州市图书馆.2024-01-16

明史.国学网.2024-06-29

朱元璋·第一集.爱奇艺.2024-01-23

朱元璋.豆瓣.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