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 从华尔街开始的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是靠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受害最大。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最高时达600万。这可给阿道夫·希特勒、约瑟夫·戈培尔等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们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的一个佐证,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希特勒公开宣布,他欢迎这场经济危机。他正可以利用它达到搞垮共和国的目的,而且他为此甘愿去干任何事情。不久,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由于经济萧条,国家税收下降,相反失业救济的支出却迅速增加。
事件背景
在魏玛共和国的统治末期,德国政治比以前更加不稳定。海因里希·布吕宁(1930年3月30日—1932年5月30日)、弗朗茨·冯·帕彭(1932年6月1日—1932年11月17日)、施莱谢尔(1932年12月3日—1933年1月28日)与阿道夫·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1934年8月19日)共四位总理的政府实际上都是由总统选出来的独裁政权。由于议会拒绝支持一个不受欢迎的财政改革的方案,保罗·冯·兴登堡采纳了魏玛宪法第48条,作为紧急法令。1930年7月18日,在社民党、德国共产党、纳粹党与德国国家人民党(Deutschnationale Volkspartei)支持下,议会再度以微弱优势否决了该法案。9月14日,议会大选开始,形势大幅转变:纳粹党夺得18.3% 选票,为1928年参选所得票数的五倍。这次,温和派未能组成联合政府和在议会取得优势。这只是鼓励纳粹党的支持者变本加厉,以暴力与恐怖企图夺得权力。1930年後的共和国每况愈下,似是即将陷入内战。
事件经过
选举风波
在往后两年之内,布吕宁尝试没有在议会取得优势之下,借用总统的紧急法案图谋变革。当时,欧美经济大萧条势头渐渐减弱。布吕宁相信自由经济理论,所以大幅减少政府开支和加税,以刺激经济增长。他预期并认为经济危机会及早停止,经济会逐渐复苏。于是政府完全停止从1927年开始推出的义务失业保障金提供任何公帑,令工人更勤力工作、失业者得到的援助金减少。这样的政策明显是不太受欢迎的。1932年下半年,经济衰落终于结束,经济指标略见上升。不过,德国人普遍不再信任共和政府。历史学家一般为如何评价布吕宁的政策而持不同意见,但是政策肯定令共和国渐渐衰退。至于当时布吕宁有没有更好的方略,至今仍颇具争议。最初,德国资本家与地主支持政府趋向保守。他们并非十分喜好布吕宁,只是相信保守分子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但当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都普遍反对布吕宁的时候,资本家与地主都转向支持布吕宁的政敌希特勒与阿尔弗雷德·胡根贝尔格。1931年末,保守政策最後失败。保罗·冯·兴登堡与德国国防军决定放弃布吕宁,转而与希特勒和胡根贝尔格合作。兴登堡本来是德意志帝国的重臣。这时候他虽然贵为总统,但实际上他不支持民主,而是反动派的支持者。
1932年5月30日,布吕宁在丧失兴登堡的支持后自愿下台。五个星期後,在布吕宁的支持下,兴登堡再度当选总统,压倒另一位候选人希特勒。5月31日,兴登堡任命弗朗茨·冯·帕彭为新任总理。冯·帕彭马上取消了对冲锋队的禁令,用以取得阿道夫·希特勒的支持。冯·帕彭与工业家和地主关系密切,并主张与保罗·冯·兴登堡雷同的极端保守主义政策。他组织的内阁中,包括国防军部长库尔特·冯·施莱谢儿及其他拥有跟胡根贝尔格政见相同的人。这个新政府预期会与希特勒合作。由于共和派与社会主义派仍没有行动,希特勒与胡根贝尔格胜算甚高。由于大部分政党反对新政府,故此只有德国国家人民党支持的冯·帕彭解散了议会并在1932年7月31日召开选举。纳粹党在议会取得最多议席;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德国共产党则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政党。由于纳粹党未能取得大多数议席,故此议会再度被解散,直到有政党取得大多数议席为止。纳粹党现在是议会最大的政党。只有它可以令政府稳定地运作。冯·帕彭尝试劝谕希特勒担任副总理并支持议会制政府。然而,希特勒拒绝他的请求,并表示正在考虑与弗朗茨·冯·帕彭以前所属的德国中央党会谈。如果成事,阿道夫·希特勒将会与该党联手对付帕彭的政府。希特勒于是要求就任总理,但在1932年8月13日保罗·冯·兴登堡拒绝让这位“巴伐利亚州二等兵”上台。
7月选举的结果反映了纳粹党对政府的影响愈来愈大。在1930年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一百多票,是第二大党;这次它的议席比以前增加了超过两倍。纳粹党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这数百万激进的支持者最初要求纳粹党走向左派,希望能振兴德国与改造德国社会。大萧条也是它议席大幅上升的原因之一。
1932年11月6日,议会再度举行大选。纳粹党取得近三成票数。它的支持票数虽然比之前少了二百万,但仍然取得最多议席。冯·帕彭下台,由国防军将军施莱谢尔在12月3日接任。奥古斯特·施莱谢尔多年来属于保守势力的阵营,但他的计划就是:联合以斯特拉瑟为首的纳粹党左派,以赢得在议会的优势。虽然计划作风大胆,但始终不成功。在这两个月期间,施莱谢尔扮演了“社会主义将军”的角色,周旋在基督教工会、纳粹党左派,甚至社民党之间。他的计划就是组成一个由他领导的“工党”政府。不过,由于国防军将领完全未能准备支持计划,以及工人阶级自然地不信任他这个未来盟友,此计划也是失败。另一方面,施莱谢尔也因计划触怒了资本家与地主,因为社民党与共产党可能会在柏林发动交通罢工。
阴谋篡位
1933年1月4日,阿道夫·希特勒从冯·帕彭得知,这位将军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大多数议席却可以。奥古斯特·施莱谢尔的内阁(根据紧急法案以前的诠释)没有一个正常的议会支持,只能投票决定解散它本身。希特勒也知道,德国一些大企业会帮忙应付纳粹党所有以往的债项。由于冯帕彭不甘被迫辞职,故此与希特勒商量如何推翻施莱谢尔的政府。他们由于各怀鬼胎,同样想争取成为总理,所以会谈没有结果,但他们仍然继续商谈。1933年1月22日,希特勒威胁保罗·冯·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Oskar von Hindenburg),表示会为总统在东普鲁士王国的住所诺伊德克(Neudeck)之房产税违规行为而展开诉讼(虽然不久后该住所面积增加五千英亩土地),借此换取后者的支持。施莱谢尔由于在内阁问题上不敌冯·帕彭与阿道夫·希特勒,而且又失去了兴登堡的信任,所以要求举行选举。1月28日,冯·帕彭向兴登堡表示,希特勒不足为患,并建议他重组政府。社民党、共产党、中央党与纳粹党四党对立。长此下去,一个类似布尔什维克的阵营便会形成并威胁共和国的统治。同一天,奥古斯特·施莱谢尔辞职。经过多番与希特勒讨论后,冯·帕彭认为自己可以操控希特勒,于是支持希特勒成为新任总理。然後,他力陈他的计划之优点,游说总统府总裁奥托·迈森纳(Otto Meißner)与奥斯卡·冯·兴登堡支持希特勒。三人在1月下旬不停向保罗·冯·兴登堡请求让希特勒做总理。最终,冯·帕彭、希特勒与胡根贝尔格达成协议,决定由德国国家人民党执政,希特勒为总理,冯·帕彭为副总理。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新一任德国总理。他也容许纳粹党取得内阁十一席中的三席,代表着在议会的少数:纳粹党与胡根贝尔格的德国国家人民党(196 + 52席)。中央党与巴伐利亚州人民党(70 + 20席)希望希特勒作出宪法上的让步(用以保护宪法),但被希特勒拒绝。阿道夫·希特勒更计划要解散议会。虽然保罗·冯·兴登堡怀疑纳粹党的用意,也对希特勒的个人诚信充满疑虑,但他与冯·帕彭都相信由于纳粹党所得支持正在减少,故此可以限制希特勒作为总理的权力。总结而言,冯·帕彭不甘被迫辞职,于是在施莱谢尔筹组执政联盟失败后,借助与兴登堡的友谊,冯·帕彭让施莱谢尔辞职,并与兴登堡共同操控希特勒。但是,棋差一着,他们反而造就了希特勒掌权的开始。
根据纳粹党的宣传,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总理的日子被称为“纳粹党夺权日”,一般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统治的开始。
事件评价
自酿苦果
对阿道夫·希特勒的得势,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保罗·冯·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还给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但德国任何阶级、集团、政党都不能逃避其应负的一份责任。无产阶级分裂、争斗,内耗损失巨大,更谈不上团结一致对付法西斯主义。先天不足的资产阶级对法西斯则是容忍、退让,甚至迎合。他们不能联合起来对付一个他们当时一定知道如果他们不团结起来加以扑灭就会压倒他们的共同危险。难怪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