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辐射性白内障

辐射性白内障(英语:Radiation 白内障),又称辐射性白内障、放射性晶状体改变,是指由X射线、γ射线、中子及高能β射线等电离辐射所致的晶状体浑浊,平均潜伏期为2~4年。

辐射性白内障分为四种,分别是射线性白内障、红外线辐射性白内障、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微波辐射性白内障。该病症状为单或双侧性,两眼发病可有先后,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视力减退,同时可伴有眩光感、单眼复视、近视度数增加、色觉改变、视野缺损等。体征改变以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为特点,表现为细点状混浊,排列成环形并逐渐形成盘状,也可向皮质深层扩展形成宝塔状外观。重者呈蜂窝状混浊,前囊下皮质也可出现混浊加重,直至晶状体全部混浊,出现严重视力障碍。

辐射性白内障的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若白内障严重到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可手术摘除白内障和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病因

辐射性白内障的病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射线等直接辐射对晶状体的直接作用;射线等对虹膜睫状肌血管系统作用,引起房水循环动态变化,降低品状体在房水中的气体交换。晶状体前囊下的生长区上皮细胞,受到电离辐射作用后,细胞核受损伤,引起变性、染色体畸形、核碎裂细胞有丝分裂明显受抑。

电离辐射引起晶状体浑浊的潜伏期,最短为9个月,最长为12年,平均为2~4年。辐射性白内障的发生和放射剂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产生白内障的潜伏期不等。年龄越小,潜伏期越短。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如果接受超剂量照射,全身表现为急性放射病,在眼部则表现为视网膜损伤。晶状体变化发生较晚。

发病机制

辐射性白内障确切的发病机为电离辐射导致的晶状体明显损伤是由于上皮细胞基因组损伤引起分裂、转录发生改变和晶状体的纤维细胞分化异常;晶状体前囊下赤道区域内上皮细胞分裂或分化异常,向晶状体后极部迁移,迁移到晶状体后极部的异常分裂或分化的上皮细胞又转变为不透明的纤维细胞,晶状体的单个上皮细胞或纤维细胞辐射损伤可能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引起微小局灶改变。

临床表现

辐射性白内障,临床表现经过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

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出现空泡、点状和线状浑浊,甚至呈网状,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有时可呈现金黄色光泽。这个阶段不引起视力损害。

第二阶段

随着时间的延长,后囊下皮质的细点状浑浊逐渐增多,聚积形成环状浑浊,小空泡及细微线状浑浊散在其间。新出现的空泡则向前面皮质内扩散,同时前囊下皮质也可出现点状及线状的浑浊,但比后极的变化轻微。

第三阶段

时间更长,后囊下的浑浊更多,渐次形成盘状,外形不规则,也有时呈数层重叠形式。盘状浑浊的外围有散在的小点状浑浊。这种浑浊区渐向赤道方向及前面扩大,后囊下皮质呈蜂窝状浑浊。

第四阶段

晶状体全部浑浊。第四阶段看不出前3个阶段的晶状体改变,不能与老年性白内障鉴别。

辅助检查

视网膜视力检查

视网膜视力检查是术前评价黄斑功能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把特定的图像或视标投射到视网膜上,无论屈光间质是否混浊,直接检查视网膜的视力,以了解患者手术后可能达到的最佳视力。

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角膜内皮细胞检查能够观察细胞密度(CD)和六边型细胞的比例,角膜内皮低于1000每平方毫米时,应慎重考虑白内障手术方式,以避免出现术后角膜失代偿面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

视网膜电流图检查

视网膜电流图检查(ERG)有闪光、图形和多焦三种,可记录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功能、视杆细胞功能和混合功能,闪光ERG反映了整个视网膜的功能,图形ERG主要反映黄斑的功能,多焦ERG能同时记录中央30°视野内100多个视网膜位点上的ERG,有利于诊断和判断术后视网膜的功能状况。

视野检查

视野检查对于晶状体混浊较轻而具有一定视力的患者,可发现合并白内障的其他疾病,如中心暗点要警惕黄斑病变的存在。如果是生理盲点的扩大及视野特征性的缺损,要警惕青光眼及其他眼底病变的存在。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VEP)用于记录从视网膜到视皮质的神经通路功能。当黄斑部和视神经出现病变时,可表现为振幅的降低和潜伏期的延长,当患者术前视力小于0.1时,一般采用闪光VEP检查,而患者视力较好时,可采用图形VEP检查。VEP检查对术后视功能的恢复程度具有较准确的预测性。

诊断

诊断原则

诊断原则晶状体有明确的一次或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外照射,或长期超过眼晶状体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历史,个人剂量监测档案记录显示累积剂量在1戈瑞以上,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晶状体开始浑浊;具有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态特点;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并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诊断为辐射性白内障。

诊断步骤

询问病史,有无放射线接触史。工作性质,接触射线类型,时间长短,个人剂量监测档案情况,有无全身和眼局部症状等。

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远视力不足1.0者:需查矫正视力。40岁以上者不查近视力。

按照解剖顺序,依次检查外眼,借助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前房、虹膜及晶状体。

指触法检查眼压及未散瞳检查眼底,注意视盘有无凹陷,以除外青光眼。再用短效散瞳药充分散瞳,用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然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晶状体是否有浑浊,浑浊形状和部位等,是否影响视力。记录病变特征,并绘示意图。

诊断鉴别

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白内障,始于后囊下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高度近视、色素膜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与全身代谢有关的白内障(糖尿病、手足搐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挫伤性白内障;化学中毒及其他物理因素所致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

主要种类

射线性白内障

单次大剂量照射可以引起晶状体损伤,长期间断小剂量照射,亦有积累效应。发生白内障与放射剂量大小的关系有较大个体差异妊娠最初3个月,若受过量X射线照射,极易引起先天性白内障

红外线辐射性白内障

多发生于玻璃厂或炼钢厂的一线工人因此又称吹玻璃工人白内障或热性白内障。以后囊膜下混浊为主初期在后皮质浅层出现细小的空泡、点状和线状混浊,类似蜘蛛网状,有金黄色结晶样光泽。以后逐渐发展为盘状混浊,最后发展为全白内障。

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

临床上有长期应用紫外线照射治疗皮肤病而诱发白内障的报道,可引起积累性光化学晶状体损伤。

微波辐射性白内障

最初产生晶状体后囊下液泡,继而出现皮质点状、蜂窝状、片状混浊,以及前皮质羽状混浊。

治疗方法

辐射性白内障的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接触射线时应佩戴防护眼镜。若白内障严重到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可手术摘除白内障和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预防方法

常见引起辐射性白内障的放射线有X线,β射线,y射线,铍、钋、镅的中子射线,红外线,紫外线,微波等。接触放射线的工作者有玻璃厂工人、炼钢工人等,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改善工作环境、做好防护工作。

参考资料

您了解放射性白内障吗?.福州疾控.2024-12-1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