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
槐花,中药材名,又名豆槐、槐米、槐蕊、金药树、护房树,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槐花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槐花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来源
药物来源
为豆科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
药用部位及加工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炮制方法
性状
槐花
槐花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连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体轻。
槐米
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6mm,直径约2mm。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手捻即碎。气微,味微苦涩。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槐花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 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应用
临床应用
血热出血
该药味苦性寒,善清泄血分之热,“为凉血要品”(《本草经疏》),适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等血热出血诸症。因其味厚而沉,偏走下焦,“凉血之功独在大肠”(《药品化义》),故对大肠火盛或湿热蕴结所致的痔血、便血最为适宜。常与地榆炭、荆芥穗、侧柏炭等同用,如止红肠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肝火上炎证
该药苦能清泄,寒能胜热,人肝经,长于清泄肝火,除“足阴诸热证尤长”(《本草经疏》)。故可用于肝火上炎所导致的目赤、头胀头痛及眩晕等。可单用该药煎汤代茶饮,或与夏枯草、菊花、石决明等同用。
配伍应用
槐花配荆芥穗
槐花苦寒,功能泻热清肠,凉血止血;荆芥穗辛散疏风,炒黑入血,能止血。两药配伍,共奏清肠凉血,疏风止血之效,适用于痔疮便血及其他便血属血热者。
槐花配黄连
槐花苦微寒,凉血止血;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两药配伍,共奏凉大肠血热,清湿热之功,适用于湿热蕴结大肠,络伤血溢之痔血、便血,血色病鲜红者。
槐花配夏枯草
二者均为苦寒之品,归肝经,功能清泻肝火旺。两药配伍,相须为用,适用于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鉴别应用
生槐花、炒槐花与槐花炭
槐花生用以凉血止血,清泻肝火见长,凡血热出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多用。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清热凉血作用次于生品。槐花炒炭后寒凉之性大减,凉血作用极弱,涩性增加,以收敛止血为主,可广泛用于咯血、衄血、便血、崩漏、痔疮便血等多种出血证。
槐花与地榆
二者均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诸证,其性下行,以治下部出血证为宜。然槐花无收涩之性,止血功在大肠,故以治便血、痔血为佳。地榆凉血之中兼能收涩,凡下部之血热出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又能清泻肝火旺,用治肝火上炎所致诸证。地榆又能解毒敛疮,用治水火烫伤、疮疡痈肿,尤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方剂举例
槐花饮(《普济方》)
槐花当归散(《袖珍》)
风险禁忌
相关论述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药理毒理
槐花能保护血管,降低血管脆性,辅助治疗高血压,减少高血压中风危险。
基原信息
产地
在中国北部较集中,黄土高原、华南、西南地区有大量分布,以黄河流域华北平原及江淮地区最为习见,日本、朝鲜、越南和欧美国家亦有种植。
生长环境
生长于向阳、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环境。
形态特征
糯米椴,高8~20m。树皮灰棕色,具不规则纵裂,内皮鲜黄色,具臭味;嫩枝暗绿褐色,近光滑或有短细毛,皮孔明显。奇数线状复叶,互生,长15~25cm,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7~15,柄长约2mm,密生白色短柔毛;托叶镰刀状,早落;小叶片卵状长圆形,长25~75cm,宽1.5~3cm,先端渐尖具细突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微亮,背面伏生白色短毛。复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萼钟状,5浅裂;花冠蝶形,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脉微紫,翼瓣和龙骨瓣均为长方形;雄蕊10,分离,不等长;子房筒状,有细长毛,花柱弯曲。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cm,黄绿色,无毛,不开裂,种子间缢缩不明显,排列较紧密。种子1~6枚,肾形,淡黄绿色,干后深棕色。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参考资料
Styphnolobium.植物智.2025-04-12
槐.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4-15
槐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