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英文名: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Beijing),是集交叉科学研究、支撑服务、国际合作、高级学术论坛和研究生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生命科学交叉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科学园路7号,所长为王晓东。

2000年,在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MCB)做研究的6名留学人员给中央写信,希望集体回国工作,并建议中国成立自己的IMCB。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03年4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理事会聘任王晓东邓兴旺为第一任共同所长。2005年12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由中国政府直接支持成立。2009年10月,王晓东成为研究所第二任所长。2012年,中国学者在CNS期刊上发表了20篇论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独占其中的10篇。2018年7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签署共建协议。2020年12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论文《iProX: an integrated proteome resource》入选201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名录。2025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伟团队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再生能力调控的关键“分子开关”,并首次成功实现哺乳动物器官的完全再生,相关论文在6月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覆盖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病毒学、人类遗传学、植物学、计算生物学、合成及药物化学等诸多生命科学热门领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学研究工作主体由实验室和科研辅助中心构成,其中实验室为基本单位,有30个,技术辅助中心16个。研究所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SCI论文共845篇,共获授权专利116项。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其中多人获得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奖项,以及周光召奖、杰出青年等国内奖项。

历史沿革

2000年秋,在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MCB)做研究的6名留学人员给中央写信,希望集体回国工作,并建议中国成立自己的IMCB。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03年4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理事会聘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和耶鲁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家邓兴旺博士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第一任共同所长。2005年12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由中国政府直接支持成立。

2009年10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理事会聘任王晓东博士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第二任所长。2012年,中国学者在CNS期刊上发表了20篇论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独占其中的10篇。2018年7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2020年12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论文《iProX: an integrated proteome resource》入选201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名录。2024年9月7日下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了2024级新生见面会。2025年6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伟团队等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再生能力调控的关键“分子开关”——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视黄酸,并首次成功实现哺乳动物器官的完全再生。这标志着中国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机构治理

理事会

理事会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决策机构。理事会由科技部批准,理事单位由国家八部委、北京市和清华大学共同组成。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理事长由北京市主管副市长担任,副理事长由科技部、北京市科委、清华大学授权代表担任。北京市政府和国家科技部负责具体实施和提供主要的资金。每届理事会任期3年。

理事单位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理事单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

主要人员

管理任命

研究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是研究所的决策机构。第一任科学指导委员会由理事会聘任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科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指导委员会是学术咨询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所长进行聘任前的学术评估,提出推荐意见;对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做出评估并提出建议。每届科学指导委员会的任期为3年。

研究所所长的聘任实行国际公开招聘,理事会发布招聘公告,并由理事会聘请的科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评估、推荐后,由理事会聘任。科技部批准所长任职资格。所长必须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且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国际声誉。所长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

实验室主任引用国际公开招聘的制度,经过所长聘请的评选委员会进行严格评估筛选后,由研究所所长批准。实验室主任聘任期为5年,实验室主任的工作将由科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其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进行评审,同时所长结合其研究工作、对研究所的综合贡献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其是否进入下一期聘任。辅助中心主任由研究所所长指派或聘任。

部门名单

信息来源

机构业务

研究方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覆盖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病毒学、人类遗传学、植物学、计算生物学、合成及药物化学等诸多生命科学热门领域。

基本原则:把握时机,以改革试点的方式,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国际一流科学家集体为基础,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组建国际一流的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原创性基础研究,同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的科研运作机制。

机构状况

实验室和科研辅助中心构成研究所科学研究工作主体,其中实验室为基本单位。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已建成科研实验室30个,技术辅助中心16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 SCI 论文共845篇,平均影响因子11.67,其中在 CNS(《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 61篇,共获授权专利116项。同时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其中多人获得如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殊荣,以及周光召奖、杰出青年等国内奖项。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现在和过去的研究员中,已经有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位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和7位新基石研究员。

截至2024年12月底,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培养研究生896人,已毕业博士508名、硕士20名,其中多人获得“吴瑞奖学金”“强生亚洲优秀生命科技研究生论文奖”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毕业生中有近70%进入国外著名学府继续深造,20%留在国内科研、事业单位任职,其余进入相关生物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市场或技术支持等工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中,已经有100多人在国内外研究机构领导自己的实验室。多位曾经在北生所工作的研究员现已在中国许多杰出研究机构担任领导职务。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论文《iProX: an integrated proteome resource》入选201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名录。

参考资料

研究所介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2-08-03

专业实习进展三:教务处检查生资学院本科生专业综合实习.北京农学院新闻网.2025-06-30

研究生教育.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5-06-30

职能部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5-06-30

一场“赌局”里的科学家.今日头条.2025-06-30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共建协议签约仪式举行.清华大学.2025-06-30

最新!201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出炉.澎湃新闻.2020-12-30

国际首次!我国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澎湃新闻.2025-06-30

研究所介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5-06-30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4级新生见面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4级新生见面会.2025-06-30

研究所介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5-06-30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信息网.北京科技大学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