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西王村遗址

西王村遗址位于芮城县风陵渡镇西王村西南侧黄河北岸一级台地上,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也是仰韶文化的特殊类型“西王村类型”文化遗存。遗址东西长约350米,南北约300米,总面积约10.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85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遗迹现象包括仰韶早期灰坑和瓮棺葬以及仰韶晚期、龙山时期的灰坑等。西王村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遗址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代表性遗存,丰富了对晋西南汾河涑水河流域仰韶晚期遗存的认识。考古界将此处的仰韶晚期文化命名为“西王村类型”,成为代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遗存。1960年春发现,同年5—7月发掘。遗址以仰韶文化为主,其次是龙山文化和两周遗存。2013年5月3日,西王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西王村遗址,位于芮城县,是新石器时代古遗址

1960年,在黄城旁边考古发掘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西王遗址出土的陶蚕蛹(陶蚕蛹标本长1.5厘米,宽高均为0.6厘米,蛹身上有横线纹五条),进一步提供了在同一时期嫘祖在这一带活动的实物例证。

知名红山文化研究学者雷广臻教授撰文指出:“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出土的蛹形陶饰(或称陶蚕蛹)距今5000多年,相当于黄帝文化时期。”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掘

西王村遗址于1960年春发现,同年5—7月发掘。两个遗址的发掘资料均以仰韶文化为主,其次是龙山文化和两周的遗存。1960年发掘的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有生产工具及猪、狗等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可能此处的古人类已能饲养、驯化动物。还发现彩绘的陶器,纹样多由植物花纹和网纹组成。曲腹碗、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是这个遗址的代表性生活用具。有124件陶质环形装饰品,分圆形、六角形、九角形三类形状,陶环上刻有花纹、辫纹、乳丁纹,这说明古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意识正在加强,也有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

芮城县西王村山西省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这里不仅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遗址类型文化,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考古学者将后者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代表。

山西省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水、汾河以及吕梁山一线,其中垣曲县古城镇东关遗址也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此期,地面木构建筑出现,房屋建造技术大大改进,房内面积增大,分间布局兴起。

生产工具中的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钻孔技术普遍推广,骨器、角器、蚌器及陶质生产工具种类增多,制作用品精细,这些反映了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资料

西王村遗址.中国知网.2015-12-1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