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喉潜鸟

红喉潜鸟

红喉潜鸟(拉丁学名:Gavia stellata)为潜鸟属中的大型水禽,个体较黑喉潜鸟稍小,体长54-69cm,体重可到2.5kg以上。嘴细而尖,微向上翘。夏羽头顶、头侧、喉和颈淡灰色,枕至后颈有黑白色相间细纵纹;前颈有栗色三角形斑,从喉下直到上胸、背灰黑褐色有白色细斑点。冬羽头部眼以下的侧面、颈侧、颈、喉至整个下体白色,上体黑褐色而具白斑点。

飞行快速,善游泳和潜水,不擅行走,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近北极区,冬季南下至北纬30°左右。繁殖期5-8月,繁殖于淡水区域,但越冬在沿海水域,有时成群活动。已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红喉潜鸟繁殖体羽头和颈淡灰色,前额和头顶具黑色羽轴纹,后颈具黑白相间排列的纵纹;上体和翅上覆羽灰黑褐色,有时具有白色细小斑纹;前颈具显著的栗色三角形斑,从喉下部直到上胸;栗色三角形斑以下至整个下体白色,胸侧有黑色纵纹,两胁具黑色斑纹;尾下覆羽具黑色横斑。冬羽从前额、头顶、后颈一直到尾呈黑褐色,背部缀有白色细小斑点;头侧、颏、喉、前颈和整个下体白色。

幼鸟和非繁殖体羽相似,但头顶和后颈更暗,具淡白色羽缘,头侧和颈侧具褐色斑纹,肩和上背具白色斑点。

虹膜红色或栗色,嘴黑色或淡灰色,细而微向上翘,脚绿黑色,跗后面和趾上缀有白色或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400-2500g,♀1250-2300g;体长♂640-690mm,♀560-640mm;嘴峰51-53mm;翅260-310mm;尾50-75mm;跗蹠71-74mm。(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其余3种相似潜鸟属黑喉潜鸟太平洋潜鸟、黄嘴潜鸟)个体均较大,黑喉潜鸟和太平洋潜鸟嘴直而不上翘,喉黑色而不为栗色;白嘴潜鸟个体最大,头颈黑色,嘴黄白色,厚而上翘,易区别。

栖息环境

红喉潜鸟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和森林苔原带的湖泊、江河与水塘中,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多栖息在沿海海域、海湾及河口地区。

生活习性

• 习性

红喉潜鸟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伸得很直,常常东张西望,飞行亦很快,呈直线。起飞较其他潜鸭灵活,不用在水面助跑就可在水中直接飞出,因而在较小的水塘亦能起飞,但在地上行走却较困难,常常在地上匍匐前进。

• 食性

红喉潜鸟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鱼卵、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觅食方式通过潜水、在水下快速游泳追捕鱼群。水下持续时间可长达60-90秒。

• 迁徙

红喉潜鸟春季迁徙较晚,4月初至中旬才离开越冬水域迁往北方繁殖地,亦有迟至4月末还在中国福建沿海未迁走。秋季南迁亦较迟,多在繁殖地结冰以后10月初至中旬开始南迁,到达南方越冬地在10月末至11月。迁徙时多呈对或小群,亦有呈单只迁徙的。

• 鸣叫

红喉潜鸟飞行时发出似雁叫的gwuk-gwuk-gwuk声。

地理分布

红喉潜鸟繁殖在欧洲北部、亚洲北部,一直到北美北部等北极或亚北极地区(北纬50°以北)。越冬在地中海黑海里海、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州日本以及中国辽东半岛、广东省福建省海南岛和台湾等沿海地区。

原生分布: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格陵兰岛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北马其顿、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墨西哥摩尔多瓦、黑山、荷兰、挪威、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瑞典瑞士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

旅鸟分布: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波黑冈比亚直布罗陀海峡以色列、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耳他、蒙古、摩洛哥突尼斯

未定分布:阿尔巴尼亚、巴哈马、摩纳哥足球俱乐部

繁殖方式

红喉潜鸟繁殖于北半球北部内陆湖泊、河流与水塘中。营巢于紧靠水边的地上。4月末5月初当北方冰雪刚一融化即成对到达繁殖地。雌雄结合较为固定,一旦结合通常不再变化。繁殖期5-8月。

交配时雌雄鸟先在水中游泳和扇动两翅互相追逐,并不时从水中跳起来,站于水上,同时低头将嘴放到胸上,然后垂直地伸出头,不断地鸣叫。求爱行为在一天不同时候连续进行2-3小时。

巢甚简陋且较小,直径20-60cm。巢底部呈杯状,紧靠水边岸上,离水不足1m。5月末6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2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壳较粗糙,暗橄榄绿色,具黑褐色斑点;大小为68-82mm X 43-48mm,平均73.8mm X 44.8mm;重73-89.7g,平均82.7g。

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4-29天。早成雏早成性,孵出后全身即长满绒羽,10-12小时即能下水游泳,在亲鸟带领下经过4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能飞翔。

亚种分化

有的学者认为繁殖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熊岛的红喉潜鸟种群体色较指名亚种稍淡而另立一亚种,即G.s.sguamata。但多数学者认为,两亚种之间并无明显区别而不同意分为两亚种,故仍为单型种。

种群状况

野生种群

• 中国

红喉潜鸟冬季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曾经是常见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却很少见有报道。据国际水禽研究局(IWRB)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见到280只,1992年仅见到17只,数量相当稀少,需要保护。

• 世界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相关的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波动范围\u003c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面积和质量下降,种群数量过小,分布区域碎片化等)。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但下降速率未达到濒危的标准(在10年或者3个世代内数量下降\u003e30%);种群数量庞大,未接近种群脆弱或濒危的标准(种群内成熟个体的数量\u003c10,000,并在10年或者3个世代内持续下降\u003e10%,种群结构失衡等)。

2006年,湿地国际估计红喉潜鸟的全球种群数量为200,000-590,000只。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红喉潜鸟数量估计如下:低于50只红喉潜鸟迁徙到中国并在中国越冬,低于1,000只红喉潜鸟在台湾越冬;有50-10,000只在日本越冬;10,000-100,000对成鸟和1,000-10,000只个体在俄罗斯越冬。

致危因素

红喉潜鸟的繁殖受到繁殖区域水位波动、水体酸化、重金属污染和湿地造林的威胁,还会因受到人类休闲活动、海岸线开发的干扰而放弃原有的栖息地点。在冬季,红喉潜鸟极易受到沿海石油泄漏的威胁,尤其是热点开发地区,同时红喉潜鸟对沿海的风力发电厂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在海洋和大湖中,红喉潜鸟会遭到近岸地带的渔网缠绕而溺水,那将提升物种的死亡率。另外,红喉潜鸟还容易受到禽流感病毒爆发的感染。

保护级别

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评估等级——无危物种(LC);

暂未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12)——无危物种(LC)。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