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长尾铁线蕨

长尾铁线蕨(学名:Adiantum diaphanum Blume)是凤尾蕨科铁线蕨属的陆生中小型蕨类植物门

形态特征

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褐色披针形鳞片。

叶子形态

叶簇生;柄长6-19厘米,粗不过1毫米,纤细、栗色,有光泽,基部疏被鳞片,向上光滑,上面有1条纵沟;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1厘米,宽2-3厘米,奇数一回羽状,在叶片基部往往具有1-3条同形而较短的侧枝;羽片8-16对,互生,斜展或下部的近平展,相距6-10毫米,彼此接近,中一部以下的羽片大小相等,长1-1.8厘米,宽5-9毫米,对开式的不等边四边形菱形,基部为不对称的阔楔形,外缘圆钝或为截形,上缘截形或为圆形,均具圆形缺刻,有短柄(长不超过2毫米),顶部羽片与下部羽片同形而略小,顶生羽片菱形,稍大于其下的侧生羽片。叶脉扇形分叉,直达边缘,两面均明显。叶干后膜质,褐色或深橄榄色,上面光滑,下面有稀疏而伏生的棕褐色、单细胞的针状刚毛,并略带灰白色;叶轴、羽轴及小羽柄均为栗色,有光泽,无毛。

孢子形态

孢子囊群除沿小脉着生外还生于脉间的叶肉上,每羽片2-10枚;囊群盖圆形,上缘呈深缺刻状,被有单细胞的棕褐色针状刚毛,褐色,革质,全缘,宿存。孢子具不明显的颗粘状纹饰,处理后周壁常存。染色体2n=116、232。

分布范围

产台湾(高雄市)、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南靖县)、江西省广东省梅州市)、海南省。也分布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栖息环境

生长在林下潮湿地方或溪旁石上,海拔600-2200米。

生活习性

长尾铁线蕨耐阴,喜湿热环境。由于叶片较薄,较大的温差会造成植株失水。低于15℃的低温会严重抑制生长甚至幼叶的萌发,生长适宜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最低在80%以上,最佳湿度在90%以上。室内栽培时需要保持空气流通,注意增加湿度。室外栽培应选择自然遮阴条件较好的场所,如高大的树荫或屋檐下,光照强度在500lux左右叶片生长最好,遮阳网下栽培叶片生长一致,观赏效果好。

生长繁殖

孢子繁殖是长尾铁线蕨繁殖最简易便捷的方式。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孢子的萌发较快,选取成熟的叶片,将其背面成熟的孢子剪下收集起来。为刺激孢子萌发,播种前可用300毫克/升的GA3溶液处理15分钟,育苗基质多用腐殖土、泥炭土、河沙等混合配制而成。常用配方为腐殖土:壤土:河沙按6:2:2的比例混合。以上各原料必须过筛后拌匀,蒸汽灭菌后才能使用。待床土水分渗透后,将孢子均匀播撒在床面上。不要覆土,可稍微淋水,使孢子与土面相接。播后在表面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光线以散射光为宜,切忌直晒。光照时间每天要在4小时以上。床土温度控制在25℃-30℃,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时孢子萌发受阻。从播种到出叶需要2-3个月。当孢子体长出3-4片叶后移栽,仍用混合土作为基质。长高10-15厘米时栽入花盆。

危害与防治

长尾铁线蕨易患叶枯病,防治方法:适当降低空气湿度,注意通风透光。在发病初期喷洒200倍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严重时可用70%的甲基硫菌灵1000-1500倍液防治。

用途

长尾铁线蕨株型较小,枝叶柔软,终年常绿,养护简单,野外常生长在溪边潮湿的沙土地。人工栽培时,可盆栽置于客厅、书房观赏,也可用作庭院绿化或成片种植假山水池边。适应性强,新叶发生快且多,叶片整齐密集,是优良的新型观赏蕨类植物。、

物种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