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小鲉(学名:小鲉属 kelloggi),又名褐菖鲉、玫瑰毒鲉,为辐鳍鱼纲鲉形目鲉亚目鲉科小鲉属下的一个种。栖息深度6-24米,体长可达5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夏威夷。主要栖息于浅海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质的礁石平台,也被发现于岸边到外礁区中有掩蔽的潟湖与洞穴区等。具有毒棘,是海中危险生物。克氏小鲉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该物种由Jenkins于1903年命名。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棘棱具明显的锯齿状。眼大,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口中大,端位,斜裂,下颌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及锄骨具细齿,腭骨无齿。鼻棘1个,尖锐。泪骨下缘各叶宽凹;外侧无棘。第一眶下骨具1棘、第二眶下骨具2棘。前鳃盖骨3棘;鳃盖骨具2棘。下鳃盖骨及间鳃盖骨无棘。颅骨棘发达,尖锐。眼前棘1对,眶上棱具眼上棘与眼后棘各1个,具1鼓棘,无额棘。顶棱具顶棘与颈棘各1个。眼前至侧线前端具蝶耳棘4棘,微小;翼耳棘1个,较长;后顬棘上下各1个;胸鳍基部上方具1脉棘。眼间隔凹入,后方无顶枕窝。前鼻孔后缘具1皮瓣;头部各骨棘均附有皮瓣与皮条,侧线具皮条。鳞中大,栉鳞。侧线上侧位,前端斜直,后端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鳍基部。背鳍长且大,起始于鳃盖骨上棘前上方,硬棘与鳍条有鳍膜相连,硬棘部鳍膜凹入而近基底,硬棘部的基底长于软条部的基底,第四至第五硬棘最长,第一硬棘最短,具硬棘XIII,软条9;臀鳍起始于最后硬棘下方,鳍长度较背鳍软条短,鳍条延伸稍超过尾鳍基部,具硬棘III,软条6;胸鳍圆宽,无鳍条分离,延长至臀鳍前端,软条16-18,具9不分枝鳍条;腹鳍胸位,具硬棘I,软条5;尾鳍圆形。体与背鳍硬棘部红色且布满黑色斑块;背鳍软条部、胸鳍、臀鳍及尾鳍淡色,鳍条散布红色条纹。
地理分布
克氏小鲉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西起于东非,东至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和社会群岛,北至台湾,南至北澳洲海域。台湾分布于南部与兰屿岛。
生活习性
克氏小鲉具有很好的伪装能力,时常隐藏身体而不容易被发现,借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过往之小鱼与甲壳亚门为食。
英文俗名
Dwarfscorpionfish;Kellogg'sscorpionfish。
主要价值
克氏小鲉为小型鱼类,除学术研究外,不具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