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围困战
沁源围困战,又称沁源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沁源县发生的交战。
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共900多天,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4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围困敌寇的伟大胜利。沁源围困战是《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民族气节的伟大呈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战例,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更加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
战斗背景
1937年冬,薄一波率山西省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依托纵贯山西中、南部的太岳山,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
1940年1月,陈赓率三八六旅主力及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与薄一波所率决死一纵队会师,此后相继成立了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根据地获得巨大发展。
1942年10月,日军集中第36、第69师团各一部及伪军约万人,向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占领了沁源县县城及周围一些地区。
沁源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麓,是上党郡、晋西南、晋中市交会之地,地理位置重要。日军行动受挫后,主力于11月中旬撤离,留下第69师团两个大队和伪军一部,据守在沁源县城及周边11个据点,后又修建了安泽县至沁源、沁县至沁源、临汾市至屯留区的公路,企图分割太岳抗日根据地。
战斗经过
1942年11月11日,太岳军区正式发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的命令。同时决定,以沁源县委为核心,联合组成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同月18日,围困指挥部正式组成。全县各区(镇)也相应地将原来的反扫荡指挥部改为各级围困指挥部。县围困指挥部又将全县划为13个战区,每个战区组织了一个由主力军、县大队、地方武装共同参加的游击集团。自此,沁源县军民开始了对占据沁源的日军长期围困。
1942年11月下旬,县围困指挥部指挥安沁、二沁大道两旁据点5华里内的23个村镇,3200多户人家约16000多人全部迁出,给日军侵占地区及其周围制造了一个“无人区”。
在围困斗争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各游击集团对日伪军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日军占领沁源县城以及阎寨、中峪、交口县4个村镇为据点后,其军火物资的补给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安泽县通往沁源的安沁大道,另一个是沁县通往沁源的二沁大道。因驻沁源伊藤大队由临汾第69师团指导,此时联系同蒲铁路的安沁大道为主要交通线。沁源县军民寻觅战机,在该要道上多次伏击日军,予敌以沉重打击。
沁源军民一边战斗,另外一边自力更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了对日军的长期围困。
日军在沁源军民的长期围困和打击下,不断从所占领的据点撤退。1943年1月,日军首先撤退阎寨、中峪等外围据点,四五月间放弃了城关东门外的大片阵地。8月,二次撤出霍登据点。1944年春,被迫退守到城内草坡下的一片地堡和窑洞中。1945年初,日军只得龟缩在城西草坡上下的两个堡和一排窑洞中。
1945年3月初,太岳区党委和军区指示,决定在岳北各县支援下,沁源县党政军民总动员,向沁源城关、交口县守敌发动总围攻。3月11日,最后围攻开始,300多地方武装组成12个爆炸队,另有30多名爆破能手组成机动爆炸队,正式参战民兵达4000余人,他们运用各种战术围攻,阻击日军。从3月24日至29日日军多次突围,但均被击退。4月10日夜,日军以小股部队向西、南佯攻,11日拂晓,在沁县联队部的接应下,沿二沁大道逃窜,太岳军区由外线调回38团主力部队和沁源民兵奋力阻击,日军死伤300余人,最后日寇逃出沁源县境。
战斗成果
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共900多天,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4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围困敌寇的伟大胜利。沁源围困战是《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民族气节的伟大呈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战例,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更加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
延安市《解放日报》曾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参考资料
沁源围困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