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该派作家在军国主义统治时期遭受摧残,从自身经历中认识到军国主义的罪恶,因此在作品中描绘了战争的悲惨景象和人们的精神创伤,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衰败与普通士兵的厌战情绪。他们主张探索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注重揭示人物的心理动机,并在表现手法上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
形成与发展
战后派在战后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透视,成为了推动当时落后于时代的上层建筑向先进转化的关键环节。他们的崛起标志着战后文学的蓬勃发展。战后派作家分为两批,第一批发起于战后初期,包括野间宏、椎名麟三、中村真一郎、梅崎春生等人。他们在军国主义统治的黑暗岁月中失去了青春,或是因为参与进步活动而身陷囹圄,遭受法西斯主义警察的摧残与迫害;或者被征召至战场,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他们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现实,从自身的经历中,对军国主义的危害逐渐有了认识,产生了对现实的不满。他们描述了战争的悲惨景象和人们的精神创伤,提出了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与人民大众有共通之处。野间宏的《阴暗的图画》(1946)、埴谷雄高的《死灵》(1946)、中村真一郎的《在死亡的阴影下》(1947)和梅崎春生的《樱岛》(1946)等作品均为当时的知名之作。长篇小说《死灵》和《阴暗的图画》主题大致相同,讲述了战时几名学生参与进步活动的故事,展现了法西斯主义统治下的黑暗生活,表达了对摧毁他们生命和青春的军国主义的愤怒之情。《樱岛》则以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即将灭亡为背景,反映了驻扎在鹿儿岛市南端樱岛上的海军士兵的厌战情绪。这些小说所描绘的战时生活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流露出作者的愤恨之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战后派作家的文学活动受到了《近代文学》杂志文艺批评家的影响。《近代文学》成立于1946年,成员包括本多秋五、平野谦、埴谷雄高、山室静、荒正人、佐佐木基一、小田切秀雄等。他们都曾在战前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遭遇挫折时从事文艺评论活动,经历与第一批战后派作家相似。他们提倡艺术至上主义,强调尊重个人,并主张摆脱党派的束缚,保障个人的创作自由。第一批战后派作家在其影响下,试图抛弃自大正年代以来在日本文学中流行的传统“私小说”,主张“在观念中探索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反对描写“人物行为的表面现象,而重视其心理动机”。在创作手法上声称要突破现实主义,建立新的表现形式和文体,使用抽象语言。椎名麟三是日本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野间宏和中村真一郎在思想倾向和艺术手法上都效仿英美的意识流小说。他们大量采用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以展现日本的社会生活。第二批发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朝鲜战争爆发前夕,包括岛尾敏雄、堀田善卫、安部公房、大冈升平、井上光晴等作家。他们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与第一批战后派作家有所传承。堀田善卫在短篇小说《广场的孤独》(1951)中,以朝鲜战争前后的日本社会为背景,描绘了日本知识分子对国际形势和日本前途的担忧。在一些以中国为活动舞台的作品中,堀田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他的小说《时间》(1953)是第一部描写日本法西斯主义军队制造南京大屠杀血腥罪行的小说。剧本《命运》(1958)的主人公,战前曾是侵华军队的一名下士,战后随代表团访华参观,当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被他遗弃的中国籍妻子和女儿时,对战前军国主义的罪行和他自己的过失表示了忏悔和赎罪之心。
文学思想
战后派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随着日本全民族对军国主义的怨恨与愤懑得到释放,成为反思过去的重要渠道。战后派关注的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文学通过对法西斯政权对外侵略战场和后方生活的描写,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幸福生活的破坏,提供了一种宣泄的途径。这种触动超越了小说故事本身,唤起了人们对内心深处各种经历和回味的记忆,并对沉重滞缓的民族历史进行了自我剖析和反思。这种对国家、民族历经磨难的深刻感受,带有历史的理性反思色彩,虽然严肃沉重,但这种批判却是宝贵的,能够帮助人们预见未来并防止灾难再次发生。战后派作为战后日本新文化滥觞期涌现出的文学流派,从梦魇中醒来,开始发掘和张扬主体价值,触及时代的敏感神经。他们经历了苦难,这种苦难也成就了他们的文学。他们笔下的历史是如此沉重苦涩,但他们却反复品味,散发出历史感知和理性光芒,突显了历史再理解和再阐述的基本主题。这些在战后初期进入文坛的新秀,在冰封之后重新振作,精神视野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对文化历史深层次的理解,书写的是他们多年的血与泪、生与死的交织凝聚,堆砌的是让人揪心的深思熟虑,预示了一个被愚弄时代的终结。文学的创作和发展通常始于形式或表现手法的变化,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战后派跳出了战争题材小说直接描写战斗场面的局限,转而深入挖掘人物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动态性,追求心理刻画的历史感和思考感。人的心灵世界是历史的产物。他们将人物的心理分析作为社会分析的补充,并将其与客观世界的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勾勒出引人深思的情景,在立意和构思上比单纯的物象描写更高明。战后派精湛娴熟的手法源于对传统的继承,而其造型的确凿、坚实以及内心刻画的丰富和谐,则得益于对西方现代派的大胆借鉴。他们师从前人却不拘泥于此,学西方却又不失民族的精华,自成风格,在艺术叙事的整体架构上,力求站在人类学、哲学和悲剧的角度,不是将美而是将生命作为小说表现的终极目标,用笔墨宣泄灵魂在战争中的焦虑、疯狂和苦恼,从现代人的视角,创造回顾历史和审视战争的主题,表达作家对日本现代史的看法。我们应该既看到战后派作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主要方面的共性,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它们各自的特殊性。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艺术修养也有高低之分,每个人的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然而,作为战后派所拥有的沉郁强烈的悲剧主题和风格,可以看作是对战争中几代年轻人的灵魂的忠实记录,并将几代人的痛苦提升到了整个民族的高度。战后派的价值在于,一个人的回忆,带动了一群人的回忆。
兴衰原因
战后派文学的兴起,为战后初期日本文坛带来了清新之风,并鼓励有良知的日本人放弃旧观点,反省过去的错误,为新生而努力作出贡献。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世界两极对立加剧,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通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将日本纳入其远东战略体系之中,导致日本政治和社会转向保守。因此,以“反战”为特色的战后派文学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便无法继续存在下去。可以说,日本社会的转型是战后派文学兴衰的主要原因。此外,战后初期未能彻底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也成为当今日本“大国意识”明显抬头的历史根源。
代表人物
野间宏是战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出生于神户东池尻。十岁时父亲去世。1932年就读于第三高等学校文科班,在校期间发表了诗歌作品,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高中毕业后,接近马克思主义,并对革命运动非常关注。1938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在大阪市政府社会部任职,积极参与部落民的解放运动。1941年应征入伍,被派往中国华北、菲律宾等地。1943年夏天因违反《治安维持法》被陆军军事法庭逮捕,关押在大阪陆军监狱,同年11月被开除军籍。这段经历为《真空地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1944年进入军工企业工作。1946年发表短篇小说《阴暗的图画》,采用意识流手法,以主人公回忆的方式,讲述“七七事变”前后京都大学几位学生参与进步活动被捕并在狱中惨遭杀害的故事,表达了对军国主义的憎恨。这篇小说以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地区前后为时代背景,细致描绘了学生们参与绝望的日本“文化大革命”的心理状态。尽管明知成功无望,但他们追求的是心理上的自我实现。这部作品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日本评论家本多秋五评价道:“这是一部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综合描写人的小说。”1946年加入日本共产党及新日本文学会。1947年发表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反映了侵略战争对个体生理和心理造成的伤害。1952年发表短篇小说《志津子的去向》,讲述了一个女学生的堕落。他擅长分析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早期作品受到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影响。野间宏还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如《崩溃的感觉》(1948)《骰子的天空》(1958)以及《我的塔矗立在那里》(1960)。1966年完成了至今为止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青年之环》(1947-1971),获得了谷崎润一郎奖。《真空地带》、《脸上的红月亮》和《志津子的去向》均有中文翻译版本。在创作方法上,他交替运用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野间宏在文学的国际交流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958年参加了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第二届亚非作家大会,并发表了题为《国际紧张局势对作家的影响》的演讲。1960年5月作为日本文学代表团团长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1961年参加了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理事国会议。1962年应邀访问了苏联。
参考资料
战后日本文学回顾与总结.光明网.2024-11-20
日本“战后文学”以及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光明网.2024-11-20
王向远:日本战后文学的两个基本倾向——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之十一.中国作家网.2024-11-20
野间宏 Noma Hiroshi.豆瓣.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