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山
登高山旧称凤凰渚,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北面,该山明清时期为官绅、文人、墨客在重阳节登高之所,故名登高山。
凤凰渚
登高山是信宜著名的石器遗址。地面第一层是黄褐色的耕土层,厚9~15厘米;第二层是表土层;第三层是红色粘土,厚12~18厘米,出土石器和陶片。出土石器是磨制的,椭圆形,面径长4.2厘米,宽3.6厘米,中间有钻孔,周围似花瓣,考古学者称它为珊瑚苣苔坠,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磨制装饰品。出土陶片多是粗砂陶,可以看出器形是陶缸或陶钵,胎质有红、黑色的;纹饰多为编织纹、叶脉纹,也有弦纹、水波纹和曲尺纹。这说明,四千年前,先民已在这里居住。
明朝以前,登高山旧称作凤凰渚,传说是有凤凰来仪,于是把凤凰栖足之地名叫凤凰渚。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广东省五记载:“信宜市.又有凤凰山,在县西南二里,俗呼凤凰渚。”登高山山顶为平台式草地,明代典史程文德(榜眼)在此建有亭台,称为翔凤台,为诗人、墨客吟咏之所,留下很多优美诗篇,最著名的有信宜名人李麟祥作的《九月登翔凤台》。惜该台已于清代废毁。
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年),于登高山脚建起凤书院、忠烈祠,1933年,著名农学家中山大学教授丁颖及助手讲师梁澄,帮助信宜县在此山下建立了信宜第一个水稻良种试验场(先农坛)。1935年,信宜市县长李建德把先农坛又改建为苗圃。
登高山村
登高山村,处在仙华山半山向东行5里的半山坡上,现在有两条水泥路可以通车到村中,一条从仙华山风景区大门,过石桥向东行5里;一条从戴宅、宝掌寺方向走,路过石宕,登高口村(沿途有仙人洞风景区),绕盘山公路到村中。登高山村内有赵氏祠堂宗庙,估计是赵匡胤一脉后裔南渡时隐居在此。祠堂建筑规模宏大、雕梁画栋,虽久失修,仍能看见昔日气象,是非常难得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筑群。祠堂内有戏台等,有好几个院子,从上半村一直延续到下半村。整个登高山村的旧房子依山坡而建,彼此房子连在一起,形成了老人们说的:“从上半村走到下半村,脚不落水”的景象。(很多屋檐连成一片,下雨天,在屋檐下走来走去,雨淋不着。)现仍有数匾和对联,保存完好。
地接仙华当年九日登高点缀秋光传韵事
楼临宝掌此后三层直上徘徊天际想真人
扈驾从君南渡来官居浦纳(三点水旁)
锡名记胜东莱后志载登高
大宋皇裔村落
宗臣嫡派门楣
嗣葺无非尽孝道
贻孙乃是旧家风
地若桃源谁来绝境
居如蓝谷作乐终身
爱畏随时疑日近
行藏任命乐山居
赵仲霖书
孝友堂
居敬行简
又新堂
生主人元点书
辑录
《民国浦江县志稿》“登高山”,并附《元郑渊九日纪游序》:
登高山,县北十五里,外曰登高口,再进为登高山,其高百余丈。按郑仲涵登高山九日纪游序云,山在县东二十里,吕东莱太史姓尝于九日登之。各志乘皆承其说而令人多指此山为吕公登高之所。
登高山,县东二十里,有山特起众峰间,高百余丈。宋吕祖谦九日於此登高,人景仰之,故名。
元 郑渊 九日纪游序
浦江县东行二十里,有山特起众峰之间者,曰登高。昔时吕东莱太史九日尝登此山,后之人尊之,故以是为名。辛丑之秋,渊与弟济及严陵吴君、吴兴蒋君,亦以九日同登是山。于时,秋露方团,林麓改色。杖履徐行於山之半,若御五色之云,游行太虚之中。下视原隰班班棋布。至其巅则一平如掌,四顾廓然,心目森爽。长江之水萦於其南,又若白虹蜿蜒自九天而下。乃命童子取壶中酒温之,坐而饮焉。酒酣气豪,啸动林谷,遐思超越而不知九逵三陌之有游尘也。及暮下山,犹却立回顾不忍去。夜宿山阴僧舍。明烛赋诗,以纪游观之乐。命渊纪其事於首,嗟夫自太史姓登兹山迄今已二百余年,山之名弥久而弥著,岂非太史风流遗韵之不泯乎!见其山则想其人,又岂非其道履文之迹尚存於崇山谷之间乎?太史之道自南渡以来行於东南为甚盛。东南之士莫不仰之敬之。而其所尊者岂独见於一山而已乎。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然是游也,不徒舒怀抱於今日,尚思继芳躅於前修。斯可也。若日流连於景物,荒亡於诗酒,独非君子之所深讥,而为太史之羞也乎。二三君子尚当有见於斯。
《九日登登高山诗》 明 邑人 叶化醇
胜日登高爽色清,此山原为有仙名。
菊逢令节开将遍,酒泛东篱醉自醒。
扫石独吟三径迥,凭虚一望九回轻。
稽山庐岳风流远,自古词人共此情。
靖康之变后,北宋被金朝灭亡,金兵把宋徽宗、赵桓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市)。赵构赵构南逃临安区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赵光义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横州市、四川成都、四川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