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古城
绩溪县古城,今绩溪县城,设华阳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现有诸多历史名胜遗存。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绩溪县西与黄山区、歙县、旌德县县接壤,东与浙江省临安区交界,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宣城市宁国市、旌德县毗邻。为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籍地,08年奥运会火炬的传递点,2007年3月18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绩溪县在皖南山区,在皖赣通的位置,多年来横亘在江南古陆上,不曾发生过位置上的转移。绩溪被群山包围,被绿水环绕,这样的布局,风水上叫作“背山面水”,最好不过。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为百越地。次年(前222年),平江南,置歙县(治今徽城镇),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秦末,歙县改属鄣郡(治鄣县,今安吉县西北)。自设歙县后,今县境除短期的梁(良)安县、野县外一直属歙县北部地区,直至唐置绩溪县前。
历史沿革
南梁大同元年(535年)设良(梁)安县,大宝元年(550年),废梁安县,并入歙县,仍属新宁郡,今县境仍为歙县北境。
天宝永泰二年(766年)置绩溪县。《元和县志》:“……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绩溪复置县后,它的县治便是华阳镇。
唐至宋的时候,绩溪是古新安郡、古徽州、古徽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至宋代属歙州,歙州在宋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王安石写诗:“夜过徽岭月明中”,于是它便知名了。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绩溪县有“徽岭、徽溪、大徽村”,改“歙州为徽州”(“徽,善也”《尔雅·释》,“绩、功也”《尔雅》),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安徽省时,取安庆市、徽州二府首字为省名,可以说绩溪是名副其实的“安徽之源”。1949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改属徽州专区,1988年1月划入宣城市,2001年1月属宣城市。但是绩溪人民对徽州一直有着深深感情
建设背景
县名由来
唐永泰二年(766),置县,县名绩溪县至今。“绩”,有缉麻线的含义。“溪”,为山间流水。县处宣徽之脊,境内山溪,交错萦流。《元和郡县志》:“县北有乳溪,与徽(亦作翚)溪(今翚溪河)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方舆志》:“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今高迁乡浣纱溪)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此义。”“溪”,亦作溪,清嘉庆《绩溪县志》从县印写作溪。民国县印亦作“溪”。16年(1927)改铸县印写作“溪”,沿用至今。
绩溪县创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县名据境内山溪氵萦洄的地理特征命名。山川风貌以黄山余脉自西南至东蜿蜒伸展形成徽山横亘县境,将绩溪境分成岭南、岭北地区,河溪交错,大多注入新安江,俯瞰境内河流“交流如绩”而名绩溪。史籍也均持此说。如《元和郡县志》说:“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说法也一致:“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读史方舆纪要》也说:“以界内溪水交流如绩而名。”以上说法均以水交织而为县名。
另一种说法是以罗愿《新安志》为代表,称:“临溪水源出县北三十里,又名乳溪。……《方舆记》云,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人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取此义。”《太平寰宇记》在肯定第一种说法后,也介绍了此说:绩溪县“有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圆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内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于石上绩而守之。每春花始布,花柳交映,多艳妆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有从而会绩焉。又曰其县名绩溪,亦兼取绩之义也。”以上是说以临溪石上绩纱而名。但以今景观之,此景已无,还是以第一种说法为正。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清史稿·地理志》与第一种说有区别,是说县名以县城华阳镇东有“绩溪”,源出杨溪,“与徽水河交流如绩,县名日方此。”
简要概况
绩溪县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称良(梁)安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这里曾经孕育了徽墨的神奇、徽菜的荣耀和徽剧的精粹,创造了“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徽商传奇!
绩溪隶属徽州千年,决定了其与徽州文化有着深刻内在的源渊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徽文化是一种商人文化。而绩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宋代绩商已颇具实力,以经营徽墨、茶叶、菜馆、国药、土杂山货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时最是鼎盛。绩溪县经济总量不高,但从商人口比例则名列前茅。县内“出贾既多,土地不重”,行贾四方,甚至远涉东南亚欧美。至民国时,全县外出经商之人占总人口的25%,最高年份达到30%以上。在“田畴不逮婺源县,贸迁不逮歙休”的偏僻贫弱小县,绩溪人凭着踏踏实实的作风小本经营,最终使江南商埠有了“无绩不成街”之说,足见绩溪徽商之影响力。
从地缘政治上讲,绩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带。从历史源渊上看,绩溪又是徽文化孕育发展的有机整体,徽文化中充满了闪的“绩溪元素”。走近绩溪,如入“百里花园”。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宏的古祠傍,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垂垂的黑墙上,剥一层灰墙垢,能闻透百载史香;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锤炼造化,曾滋养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
绩溪古城的自然选址体现了先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了“枕山、环水、面屏”的重要风水元素。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田园美景。龙川村就是镶嵌在徽州古村落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于村中的胡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木雕艺术殿堂”之美称。聂氏宗祠内极富盛名的隔扇门裙板木雕荷花图,寓意“和谐”、“和美”、“和顺”、“和鸣”,处处体现出以“和”为贵的徽文化思想,被誉为和谐之源。
绩溪县古色古香,是一座诱人的徽州民俗博物馆。明清古遗甚多,胜迹原汁原味,成为研究中国封建后儒社会的宝库。现保存完整的古迹有三百余处。在“国宝”之称的龙川胡氏宗祠旁,矗立着“奕世尚书”石牌坊。它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个龙川尚书胡姓大家族过去的荣耀。在周家祠堂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三雕”杰作,一刀一锤,凝结着民间匠人的点滴心血。在我省最早的桂枝书院遗址旁,回荡着朱熹讲“经”论“理”之声,其精髓已沁入古朴民风。多少骚人墨客,留恋徽山绩水。杨万里、范成大良安(绩溪古称)有遗篇。王安石“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岭月明中”,名句脍炙人口。文化钜子胡适带给故乡的“兰花草”,幽香扑鼻。现代乡人学者郭因《故乡绿色的忆和绿色的梦》,魂牵梦绕。绩溪县民风淳朴,民谚俗语中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了独特的处世哲学。讲人情,遵循“七碗来八碗去”。言诚信,切忌“寄信割牛草”。谈节俭,“腌菜滚豆腐,日子长长路”。论经营,“抓一把撒一把”。学生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受朱熹理学影响,婚丧嫁娶,尽孝完颜守绪,不敢越雷池一步,充满了儒礼气息。如男女分席,嫡庶有别。分家析产,“长子不离灶,幼子不离窖”。调节邻里,多奉“让人不为损”。书房里的“四宝”,山墙上的戗角,永禁碑上的铭文,族谱上的祖训,无不浸润展示着深刻的理学内涵,厚寄着徽州人对生活的那份奢望。
绩溪县在号称“东南邹鲁”的古新安,有着“邑小士多,绩溪为最”的美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汪华、胡宗宪、胡适、汪静之、章基嘉、汪子野等名人;绩溪人向来以“绩溪牛”和“徽骆驼”自勉,走出大山的徽商学徒与自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的多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催生了清代徽墨大师胡开文、红顶商人胡雪岩、茶商汪裕泰等一批影响深远的徽商巨贾。
地理环境
绩溪2007年3月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绩溪古城“枕山、环水、面屏”,是徽州“天人合一”城市、村落选址思想的重要范例。县城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以县城中心“中正坊”为核心和以孔子庙、项家桥片为核心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两个文化街区内,清代考棚、周家祠堂、五教堂等古建筑分别代表着明、清两代风格迥然而又人文承传的风格。县城内还有江南第一学宫、三雕博物馆、胡雪岩纪念馆等。
绩溪县不仅是“七山一水”的山区县,境内钟灵秀,自然景观颇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方面,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3处,县级39处。另统计,境内还有文化遗存三百余处,其中聂氏宗祠一百三十余幢,徽派建筑古民居、古道、亭庙、古水口、古桥随处可见。
主要景观
西关故里
西关固里(西山)位绩溪城西,东起章家巷,西至城墙(今已拆除无迹),南始城墙脚下,北至“大西门”(“项家桥路”通头处为界)。自古多为章姓世居(约五六十户),异姓殊少。居民房屋均系徽派风格,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内置三间两过厢,兼以天井,四水归堂。
域内原有章氏祠堂,内置三进——大天井、前进祭堂、后进祭堂,并有附属房屋“文会”——为西关章姓族人集会议事之处;“族谱亭”——为西关章姓世代繁衍档案存放之处;域内又有支祠4处(今均已拆除,改建民居,原迹无存)。
西关章姓老祖坟一座,位西山顶下,面积约亩许,周以围墙,其内茂林修竹,古木参天。晨钟,百鸟离巢鼓噪,此起彼落;暮鼓,栖息投林,鸣啾婉转。上世纪五十年代,全民大炼钢铁,围墙遭毁,木竹砍伐尽,充冶炼之用,今仅存废墟遗址。
西山巷中有“西关固里”牌坊一座,为章姓先祖章道基于爱新觉罗·旻宁丙戍(1826)年所建,上世纪遭文革之灾,万幸犹存。
域内章氏小学(今已不存),系章姓族人集资兴办,承绩邑“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古训,且发扬光大,矢志不渝。曾为我县教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域内原有土地堂3座(今均不存),北端“昼锦里”,南端“古井坊”,西端“钟鼓楼”,堂内均置土地菩萨牌位,逢元宵佳节,夜晚张灯鸣炮,以示吉庆。
西关西,原有戏台一座,砖木结构,旧时有戏班公演。上世纪50年代后期拆除,已荡然无存。
大西门(北向)附近原有天主教堂一幢,建国前有外国传教士在此布道。内有小学、医院,上世纪90年代因房地产开发建设遭毁。
原西关固里巷路均系以鹅卵石铺成,其石排列有序而别致,石径两旁又有明沟排泄,无积水之弊,亦毁于大炼钢铁时期。
依西关章姓旧俗,逢除夕,悬先祖大幅彩像于宗祠,置贡品、香炉、烛台于案,大年初一晓,燃烛焚香,鸣炮奏乐,向先祖拜年,其礼仪庄严隆重,似有衮冕巍峨,圭璋特达之盛况。章姓男丁,无论老幼,凡是日上午进祠敬香扣拜者,均赏赐新春礼品壳饼两只,时年届古稀以上者,则予加倍。午后,礼仪结束,画像及炉台等物集箱而贮,以待来年。
中正坊街区
中正坊位于绩溪县县城中,始建于宋代,结构简陋,线条粗犷。明代改为重檐亭阁式,构律细腻严谨。历经沧桑,清代复为单檐建筑,青砖结体,木质构架。
现存(整修后)的中正坊,为正方形亭阁式,土木结构,明代遗风,边长4米,脊高6.37米,壁耸2.5米。底层4个拱门贯通四方,拱门上分别大书“中正坊”三字和该坊简历,曰:“中正坊,俗称四川门。宋代建邑,测此定中,四方延伸筑城,故名。明重下建,后历经修。今存者砖砌券门,明代遗物。木构框架,民国风格。今遵古制,由县人民政府委托以工代赈办公室出资修缮。上层有阁无楼梯攀登。阁上四面皆有镂空木雕窗6扇。外观青瓦白墙,典雅别致,远看似庙,近瞧象闺阁绣宇。
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坐落在绩溪城内西大街的三雕博物馆,地址在绩溪县城曹家井39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它独特的魁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周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原来两堂北面有濂溪书院、桂花厅、瑞二公祠、特祭祠,聂氏宗祠南面有文昌阁,因历史原因现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门楼、庭院、廊庑、正厅、庭院、寝室等七大部分组成,寝室已被后人改为平房,现存建筑面积为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规模宏大,蔚为大观,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七间,进深两间。走进周氏宗祠,仰望顶部,木雕额枋上的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跃入眼帘,反映出周氏先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下一块额枋雕刻的是福、禄、寿三星图。俯首须弥座上的浅浮雕刻花鸟图,一幅幅既生动又别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花鸟世界。仪门两侧,石鼓对峙,上方悬挂“周氏宗祠”匾额。门楼后为庭院,中设市道通向正厅,两边皆用青条石铺面。廊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斗拱挑檐,用材硕大,做工讲究,明间上方悬“道国世家”匾额。额妨梁驮、平盘斗、扶脊木、雀替等无一不镂、无一不雕,刀法古朴有力,线条遒劲豪放。中进庭院的石刻栏板,更是石刻精品,栏板上面刻有丹凤朝阳、松鹤延年、杜鹃唱梅、牡丹富贵,画面典雅生动,件件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聂氏宗祠的后进却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栏板上,精雕细刻着造型迥异的花瓶和争妍斗奇的插花,表现出周氏先人对如花似锦的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文庙
江南第一学宫——绩溪文庙坐落在安徽省绩溪县城内北大街西侧。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其规制成形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此后历代均有不同规模的重修。后存的文庙建筑——泮池泮桥,东西两点大成殿为清乾隆所建,是一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群。绩溪文庙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的梁架结构及天花藻井遍饰彩绘,至今保存完好。这些彩绘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更是皖南及至安徽文庙建筑中罕见的民间艺术珍品,充分体现了绩溪文庙的文物价值。
孔子庙以南北为中轴线,作东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庙门、棂星门、泮宫坊、泮池浮桥、戟门、露台、东西两庑、大成殿。面阔38.55米,进深172.45米,占地面积6647.95平方米),现存的文庙建筑一一泮池泮桥,东西两点大成殿为清乾隆所建,是一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群。
1998年5月,绩溪文庙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
胡雪岩纪念馆
胡雪岩纪念馆位于绩溪县城,纪念馆占地约800平方米,包括两个庭院,原址为建于明代的文昌殿。纪念馆用大量的图片、书籍和实物再现了胡雪岩沉浮于商界宦海的一生。据悉,纪念馆已经收集了近千件胡雪岩生前使用过的各种工具和生活用品,目前已经整理展出一百多件。纪念馆还专门仿照"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国药号开辟了"药局",杭州市"胡庆余堂"提供上千种中成药,并聘请中医专家坐堂为参观者提供服务。
五教堂
五教堂(原名葛氏住宅),坐落在绩溪县城东大街白石鼓。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老县城内仅存的一栋明代民居。五教堂坐北朝南,以南北轴线布局,东西对称,由前、中、后三大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03.18平方米。大门开在东南角的山墙上,用两根讹片石门柱和一块如意石门额构成框户,门额上方用方形水磨青砖净缝镶贴,其上三飞砖挑檐,覆盖小瓦,贴墙脊两端饰以陶质鳌鱼,两垂带用如意纹青砖,质朴庄重。大门内是一狭长天井,南向有影壁。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东西两向是房。前檐以五铺作斗拱承挑出檐。明间装以鬲扇,次间用女儿墙及板窗装修。后檐则以如意撑拱承挑出檐,次间装修同前。明间梁架采用明袱做法,云带叉手、莲瓣驼峰、丁头拱、梁媚等构件雕饰精美,作风淳朴。前厅后是天井,长方形,以条石铺筑,四周下四排水,轴线中条石横铺,直达中厅。天井东西两向各设厢房。外檐用撑拱承挑和女儿墙。板窗装修。中厅是五教堂的主体部分,是房主接待宾客或承办喜庆活动的场所。它高敞明亮,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平面呈“品”字形。明间以外是房,供房主起居之用。中厅用料、做工都极为精到,立柱皆梭,覆盆子式石柱础。上置楠木莲瓣纹柱梳。脊童柱南北两向安置如意云带纹叉手,柱根以外舒卷自如、栩栩如生的莲瓣驼峰承托,三架梁两端饰以如意云头。尤其是前檐单步梁,用如意云纹驼峰和一斗三升十字斗拱组合件承托,显得既合理又雅致,是建筑中名副其实的艺术佳构。单步梁前端同样饰以如意云头,丁头拱券杀四道,云纹拱花,创造出大气豪放的艺术效果。中厅前檐以撑拱承挑,而其后檐则用五铺作斗拱,此一结构变化,原因何在,孰是孰非,尚待进一步考证。后厅以一狭小天井及两房组成,檐部装修则用满天星式矮窗和散板。值得一提的是,五教堂由南至北,山墙柱距山墙有1米宽的通道,其屋顶部分是由悬挑的条承载。这一做法说明五教堂是一“官厅”,通常情况人们出入只能走两侧的通道,而由前厅明间进入客厅则要看是什么样的宾客或是什么重要活动了。
明伦堂考棚
是清代科举考试的场地,现保存完好。
南门外牌坊群
绩溪南门外牌坊群,与现在歙县棠牌坊群相比,无论从历史人文价值,还是石雕艺术价值,都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它是绩溪县人的骄傲,也是绩溪古城的标志。从县城南门外至徽溪桥不足千米的距离内,重重叠叠,密布如林,有明清各朝所建石牌坊十几座。它们依次为:三进士坊,尚书坊,科第传芳坊,登俊坊,大司空坊,绣衣坊,世登科第坊,进士坊,达尊坊,都宪坊,少保坊,封坊,恩隆节坊,大夫坊,节孝坊等。这些牌坊,是为彰显绩溪的历代文武先贤而立,是为光宗耀祖而立。这些牌坊,1949年尚存12座,但在1958年到1969年那个疯狂年代,因为“大跃进”的市政建设,这些堪称瑰宝的牌坊,被永远地终结了生命,那些骄傲的“石头艺术”永远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楠木木牌楼
上面覆盖着珍奇的虎头黛瓦,旧志称“登科坊”,这是绩溪人在明成化元年(1465)为举人章英所立。这座跨街木牌楼,历经了400多个寒暑,被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1956年11月,经专家呼吁,木牌楼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本以为有了政府保障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没想到1970年县城拓宽街道,国宝般的木牌楼还是被稀里糊涂地拆除了。
大鄣山
大障山地处县城东北,气势磅礴,林木繁茂,入口处即百丈岩,山势挺拔,陡险峻美,有壁立擎天之雄势。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只能站在山麓古道上,仰首捋须,惊喊“叹为观止”!倒也写出了不少望顶跌帽之类的诗文。千百年来,人们只知大障山的雄伟景色,却不知山麓的秀水和那峡谷中千姿百态的奇石有多大价值?近10年来,障山大峡谷得到有史以来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它的魅力吸引了省内外无数旅游爱好者。上海市、南京等省市的电视和报刊上,频频刊出了大峡谷的诱人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报道。障山成为绩溪县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景区。
大屏山
沿现在新修上山石级到第四个平台,原有一路亭,以路亭为界,亭南山峰就是梓潼山的主峰文峰,亭东属石照山,亭北是大屏山,主峰名曰德峰,面对东山新村。梓潼县山上在宋代建有梓潼庙、汪公庙,遗址在上山第一和第二平台,苏辙曾游二庙,并留有诗作。文峰顶上面积较大,建有文昌阁和魁星楼,阁基尚存。“文峰雅会”是指梓潼山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也有文载:清代梓潼庙已,在原址上建起真君庙,庙后是昆仑十二楼。“文峰雅会”原出此楼。(本文十景,源自晚清县志,二说都有可能。)
大屏山的德峰,左右各有一个较小山峰,左曰青龙,右曰白虎,山腰有一座关帝庙,庙下有一眼四季不竭之泉水。传说德峰本身就是一座石佛,它左手托青龙,右手托白虎,关林是它的心脏,泉水是它的肚脐眼。常饮此水,冬可暖胃,夏可止痱,现在东山新村不少居民,每天肩担手提,饮用此水,好不快活。
在过去,登东山并非易事。而现在,上千石级的登山大道直达山顶,每天有数百人登山晨练,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健身娱乐基地。
大屏山海拔463米,高出县城200多米,大概古代冬季气温低于现在,一场冬雪之后,大屏山脊长达几百米积雪久久不化,形成一堵白色屏障,蔚为壮观,“大屏积雪”成为华阳冬景一绝。
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旅之道,从徽杭古道上的一块宋代摩崖石刻上记载的筑道小史不难看出,早在唐代就有先人于此往返,或谋于官事,或外出经商,其中不乏有名人贤士,明代抗倭名臣、兵部尚书胡宗宪,1855-1566年在他任浙江巡抚期间,曾多次进出此道,据传他家豢养的一条黑狗曾多次出攻古道往返龙川老家递送书信。
龙川胡氏宗祠
位于绩溪坑口村。据历史记载,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宗祠的木刻花雕酒独树一帜,形成自有的艺术风格,可谓木雕艺术的一颗“明珠”,“古祠一绝”。木雕基本分布门楼、正厅落地窗门、梁勾梁托和后进窗门等4大部门,均以龙凤吉祥、历史戏文、山水花鸟、优美境地等画面为立意构图。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技艺手法,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宗宪尚书府
“胡宗宪尚书府坐落绩溪县龙川村,占地3000平方,它建筑精巧、布局独特、设计巧妙,以“门阙多、马头墙多、古巷多”而著称于世。历史上曾以“七世同堂”传为佳话,虽人口众多,分而居之,但分居不分家,彼此和睦相处,故此居又有“二十四个门阙”之雅称。尚书府熔从善堂、松公家祠、徽州官厅、文昌阁、蒙童馆、土地庙、轿亭、余庆堂医馆、小姐楼、逍遥斋及后花园中的徽戏园、寒香园、惜月亭、佛园、梅林亭等为一炉,尤以井中套井、圆中见方、常年不涸的胡姓家井使游人倍感新奇。
紫园
位于安徽绩溪县东的上马石村,距县城1.8公里,往龙川景区的必经之道。它浓缩了徽州民居构建的各种风格,它是集游览、住宿、餐饮、会议、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紫园全园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群,四面环山,一池碧水,山上松枫掩映,山下房舍栉比。整座紫园由五凤楼、古碑廊、徘徊亭、待云阁、环翠桥、葫芦池、承泽堂、松枫堂、高云堂和闺阁楼等组成,集中了亭台、楼阁、民居、聂氏宗祠、牌坊等徽派建筑村落建筑的各种元素。
许氏宗祠
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宗祠中进享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抬梁硬山顶建造法式,许祠的梁柱构架特别粗矿硕大,梁架高矮比例有如石鸡身体与四肢的感觉相似,显得极为圆浑笨拙,配之梁架间诸如雀替、梁驮、斗拱、叉手等装饰雕琢构件交融为一体,使许祠中进享堂的古韵显得更为浓郁。
听泉楼
听泉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1837年)毁于洪水,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楼骑街傍溪,长方形,占地17平方米。木结构,雀替、驼峰、斜撑均有雕饰。东靠许氏宗祠,三面凌空。楼下东西置美人靠。有梯登楼,顶歇山式,楼腰飞檐出跳,檐牙高啄,腾蛟起凤,角悬风铃,铃声随风向而易,可预测天气变化。楼上除东向外,三面装隔扇窗。临溪檐下悬“听泉”匾额,并书县令王峻《听泉楼记》。楼上楼下,凭栏眺望,泉声铃声。故名“玉泉鸣佩”,为古云川八景之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绩溪石家村
石家村位于绩溪西部,距县城约34公里,距上庄5公里。村中的石氏宗族是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的后裔,在明代石氏家人也曾立下汗马功劳。该村建于明初,始祖石荣禄为安葬其父,求访风水之地。后经此地见风水颇佳,于是葬父庐墓于此,后来逐渐形成颇具规模的村落,村子背倚旺山,面朝桃花溪,坐南向北。据说因为石氏起源于甘肃武威,如此布局是为了不忘北方的故乡。村子里据说遍植石榴树,取一个“石”字来纪念祖先。更有趣的是全村为棋盘式布局。相传是石家以战功起家的缘故,村落布局也模拟行军大营的格局。又有一说是象征石守信与赵匡胤对弈的情形。村前有一小亭名叫魁星楼,与石桥共同形成了石家村优美的水口景观。水口与石山对峙,形成“狮象守门”。村中道路纵横规整,如同棋盘。许多条巷子还都建有券门,领域感极强。村后原有一大祠是棋盘村的“帅府”所在,祠前方塘半亩,象征印泥盒,塘中筑石坛,坛长2丈,高、阔各1丈,按石守信帅印比例砌成,上面还植有古柏翠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村进士坊
位于绩溪县浩寨乡冯村内槐溪河岸。该石坊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为旌表进士冯而立。石坊高8米,宽8.2米,进深2.5米,为四柱三门五楼式建筑,通体采用质地坚硬的麻石花岗石制成。一楼明间月梁厚实粗壮,梁长3.13米,梁上饰双狮戏球浮雕,次间月梁双面为马鹿浮雕,并用浮雕云纹雀替承托。二楼平板梁衔接处以镂空如意漏窗拱托。明间额枋两面刻有“进士第”3个大字。整个楼层两面各有8个斗拱支托顶端流檐飞脊,脊头伸出鳌鱼翘尾。石坊总体造型简朴严谨,布局合理,左右对称,历经数百年仍完好无损,为徽州石构建筑珍品之一,也是绩溪县目前现存最早的石坊建筑。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奕世尚书坊
坐落在绩溪县瀛州乡大坑口村,与龙川胡氏宗祠隔河相望。该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牌坊仿木结构,3门4柱5楼,高10米,宽9米,南北朝向。主体结构由4根柱、4根定盘枋和7根额枋组成。
牌坊的整体结构采用侧脚做法,向内收敛,4大柱子抹去棱角,即讹角柱;立柱的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靠,造就了端庄稳重、傲然挺拔的美感效果;坊顶为歇山式,用茶园石石板砍凿而成,由斗拱支撑并挑檐。各正脊两端,鳌鱼对峙,明间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戗角翘然腾飞。主楼正中装置竖式“恩荣”匾,其四周盘以浮雕双龙戏珠纹。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炳衡宅
坐落在绩溪瀛洲镇大坑口村。始建于明代,清中叶修缮。该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封砌马头墙,作前厅后室布置,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前厅毁,今存后室,二层楼,三开间,进深四间。撑供、雀替等构件雕饰精美,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古民居。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履堂
坐落在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中。敦履堂是一栋明代民居,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7间,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平面呈“亚”字形。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二楼通转,外围封火山墙。墙体以一整砖扁砌,少占地皮,也是上庄寸土如金的必然选择。敦履堂大门开在南檐墙中部,以两根讹片石门柱和一块如意石门额组成框户,上挑三线飞砖,东西发戗,饰以鳌鱼。整座大门简朴大气。天井设在前后堂之间,以花岗石条石砌筑,四周下凹排水,轴线中条石横辅,形成市道。二楼天井的四周装置木雕矮栏,略有雕饰。该宅月梁、鹰嘴柱、丁头拱、楼板下置搁栅以及间壁墙用芦苇等法式,都是明代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体现朴实典雅,以静求动,大气豪放的艺术追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村民居
位于绩溪县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隶属伏岭镇。湖村的历史文化氛围极为浓郁,水口、水街、聂氏宗祠、民居、古树、古桥古墓触目可见,更为珍稀的是,该村的徽派砖雕门罩达14座之多,这在传统徽州一府六县自然村中是绝无仅有的。人们珍视它,保护它,并冠以“砖雕艺术走廊”之美称。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军攻城图
位于绩溪县旺川村曹氏支祠内。壁画用线描不着色,画在白色墙面上,分为7幅。门内左侧壁主要部分画太平军攻城图,攻城部队从左向右行军,前面高扬“粤东同义”大旗,后跟“太平天国”长旗和“龙”旗(即帅旗),左旁有大黑旗两面,分写“炮”、“队”二字,有二人骑马,手执令旗,指挥作战。先头部队架登云梯,右梯上太平军已爬上顶端,清军用长矛下刺,正展开肉搏;左梯上太平军已胜利登城,砍下清军人头一颗,坠落城下,另一清朝官员长跪乞降。北门大开,百姓纷纷外出投奔太平军。此画可能是1860年太平军首次攻克旌德县城的写真。右侧前面部分画行军图,前边2人作奏乐状,后有军旗,旗后隐约有军士。最后部分仅能看出画有1塔及1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适故居
位于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是一座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筑,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故居的大门前是一个宽敞的用鹅卵石铺成的院落。
故居的大门用水磨青砖净缝砌筑,门的上方有四块砖雕装嵌,五飞砖之上是瓦顶,东西两端发戗翼腾,线条明快活泼。前檐墙的檐下两角,用墨、两色绘以山水花鸟,简洁雅致。故居内部装饰以隔扇、窗栏、撑拱和雀替为主。与一般民居不同的是隔扇、窗栏的兰蕙图采用平地阴刻技法。故居分前后两进,中以户相隔。当年胡适和母亲冯顺弟便住在前堂西房,与西房相通的厢房是胡适念书的书房。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住宅
位于绩溪登源乡南观村。汪氏住宅房主叫汪老永。他的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纤巧华丽,文气十足,凸显出晚清徽派民居典型的建筑特征。宅由主楼、书斋、水厅、庭院几部分组成,形成足不出户。万物皆有的封闭式的生活空间。房的东向有一圆门,水磨青砖净缝砌筑,是该宅的入口。圆门内是一门厅,砖木结构,面阔、进深各一间,西向檐部,饰以木雕挂落。
该宅主楼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间,建筑面积238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外砌封火墙,穿斗式梁架,平面呈“亚”字形,二楼前后通转。
汪氏住宅以其华丽的建构和别有风味的文化内涵著称南观,为研究晚清徽州社会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家村新石器
位于绩溪县胡家村。遗址建在一座平台上,三面依水,一面陆地有防兽沟,高处似有了望哨。1955年,在这里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石镖、花纹瓦片等大批实物,现均由安徽博物院收藏。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发现有孔石斧一把。这把石斧质地坚硬,琢制精工,表面光滑。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霞间窑址
位于古徽州绩溪县高迁乡霞间村西南部。在方圆4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黄金坦、陈家湾口、栗树山、对面窑、姑嫂塘等5处窑址,总面积8千平方米以上,属于古代大型窑群。
窑址地表上迄今仍有大量的瓷片堆积,残窑包附近大量的烧窑废弃物中含有陶瓷片,厚达数米,窑均为砖砌,竖向修建在低矮的山坡上,属古代龙窑型系统。
霞间窑烧造的年代属于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该窑产品种类比较简单,日常生活用具居多,应该是一处为适应民间需要而生产的民间瓷窑作坊。产品大约行销于新安江流域,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皖南山区一处重要的生产青瓷的民窑。该窑址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有着重要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汪华
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幼丧父,随母投靠外祖父家牧牛。少年习武后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以勇侠闻名乡里。大业之乱,大业元年(605),应新安郡守募为府兵,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爱戴,平婺源县、开拓岭山道有功,而为新安裨将,深得众望。隋末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城市、杭州市、睦州、饶州、婺州,统兵十万,建号吴王;先后将郡治由黟县迁至休宁万安、歙城,使六州安宁长达十年之久。唐武德四年(612),汪华审时度势,维护国家统一,差使奉表归唐,诏使持节,总管六州军事及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使六州继续得以安宁。贞观二年(628)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八年,唐太宗虚心改过征辽东(高丽),汪华留京任九宫副监。二十三年,病殁长安,归葬方岚山。在短短的六十四年中,充满了传奇而又传神的色彩,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和超乎自然的神话。徽州人民始终把他当做能够保佑众生的“神”来供奉,当作能够给人们带来福祉的“汪公大帝”来祭祀,当作能够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太阳”来崇拜,千百年来祭祀不断,香火不熄。不仅六州黎民百姓怀念他、祭祀他,唐朝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也褒扬他、屡屡加封他。据不完全统计,唐、宋、元、明以来,先后有九位皇帝十五次为他下诏封王,还对其祖父母、父母、五位夫人、九个儿子、堂弟、族弟、部将和山京族首领等四十多人加封多达一百多人次。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五个朝代九位皇帝在不同时期同时加封一人,并且对其亲属、部将等四十多人加封多达一百多人次,先后延续了近千年,是极为罕见的。生有九子,散居各地。宋、明、清三朝均有诰封;徽属六邑,俗称“汪公老爷”,视为地方神灵,被誉为和谐之神,长期受到祭祀。
胡宗宪
明朝名将,汉族。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初任知县,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当时倭寇大肆攻掠沿海州县,严嵩党羽、工部侍郎赵文华奉派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依仗严嵩权势,恣意横行,打击不肯阿附自己的浙直总督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将张经等的王江泾大捷之功归于宗宪,又陷害张经与李天宠,胡宗宪为左佥都御史,代天宠御倭之任。后文华又排斥新任总督杨宜,以胡宗宪为兵部右侍郎代杨宜任总督。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宠信,晋兵部尚书,并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年(1562),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弹劾其为“严党”而入狱。在狱中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四十四年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入国史。万历十七年(1589)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明史》有传。
胡光墉
清代著名徽商,安徽绩溪人,因在杭州市经商,寄居杭州,幼名顺官,字雪岩。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保护措施
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溪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由同济大学修编的绩溪县县城市规划,汇集了国内外各家学者的智慧,已赋予绩溪古城保护开发新内涵,是发展绩溪徽文化之旅的一大手笔,市场前景广阔。
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绩溪古城旅游总体规划》范围为县城老城区0.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近期3年,中期4年,远期5年。古城旅游产业定位为历史文化旅游区。旅游形象定位为名人故里,文化绩溪。规划发展路径为“一城、两翼、三线、五游、六业”;空间布局为“五区·十六景”。发展总目标为依托古城优越的区位条件与人文环境,充分挖掘绩溪的名人文化、徽州儒学、徽商文化、建筑文化等内涵,把绩溪古城建设成立足长在角,国内外知名,环境整洁优美,文化特色浓郁,有品位、有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区。
在对古城进行新一轮保护:对江南第一学宫进行规划建设,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兴建胡适资料陈列馆、绩溪县当代历届高考状元陈列馆和科考文化陈列馆;对中正坊街区改造。计划总投资1000万美元(约7400万元人民币),计划自筹500万美元,招商引资500万美元。通过2~3年的建设,将打造一个集古城保护、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绩溪旅游集散地。以县城古城为核心,辐射岭南岭北两线徽文化之旅,全县可实现年接待能力达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亿元。
参考资料
绩溪概况.人民网.2023-01-13
搜狐网.2008.sohu.com.2019-07-11
中安在线.cul.anhuinews.com.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