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显

刘显

刘显(1515~1581),本姓龚,字惟明,江西南昌人,明抗倭名将。历官副千户,浙江都司参将、副总兵、总兵,狼山总兵,都督同知、左军府都督、太子太保

刘显是宋代侍御史龚杞之后,少时因家贫而入赘刘家,改姓刘,在蜀地(今四川省一带)教书为生,但因其志向远大,刘显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冒充四川籍考生当了武生。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刘显从军,在征剿“苗乱”时格杀敌军五十人,擒获其首领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刘显追击敌寇至白驹场、茅花墩,斩首六百余人,将敌人全部歼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广东发生动乱,刘显以代理总兵官的身份前去镇守,恰逢福建倭寇猖獗,朝廷急令刘显驰援,与参将戚继光多次击败倭寇。刘显虽骁勇善战,但他不遵守朝廷法度,也不为上官喜爱,几遭贬谪之后,又被调到贵州。恰逢广西土酋者念父子反明,刘显率兵攻入安顺。刘显奉命征剿,“俘斩五百余人”,迫使其逃离贵州。刘显都掌蛮之乱平定后,托病辞官遭拒,后西川“番”暴乱,刘显率兵压制等,最后于万历九年(1581年)病逝。

张廷玉评刘显平定了蛮乱后称病隐退,并且用有关官员从中阻挠作为托辞,其中确实是有一定缘由。在叙南地区的九丝山上曾建有刘显的祠庙。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刘显本姓龚,系宋代侍御史龚杞之后,因少时家贫,入赘刘家,而改姓刘。刘显“生而力绝伦,稍通文史”,由于家贫无助,刘显曾经一度尝试自杀但没有成功,后来进入蜀地(今四川省一带)谋求生活出路,以教导小孩读书识字作为自己的职业。然而对心雄万夫的刘显来说,教书仅是糊口的手段,毫无前途可言。嘉靖十八年(1539年),四川举行武科比试。刘显冒籍应试,因刘显武艺高强、膂力惊人而考取了武生,因此刘显便冒籍当了武生。

从军入仕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宜宾发生“苗乱”,巡抚张臬率兵征讨。刘显预感到改变命运的时机已到,便欣然从军。在征剿“苗乱”的关键一战中,刘显披坚执锐,冲入敌阵,格杀敌军五十人,擒获其首领三人。其骁勇无敌的战将形象,令敌方望而生畏,闻风丧胆。在刘显殒身不恤精神的感召下,明军越战越勇,致使“苗军”败北。此役是刘显人生的转折点,是其在军中初露头角的开始,从此刘显将在军人的舞台上扮演更多重要的角色。“苗乱”平定后,刘显以军功授官副千户,之后出资捐官指挥佥事,历任南京振武营都指挥佥事、佥书浙江都司、参将。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不时侵扰沿海地区,烧杀掳掠,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场抗击倭寇的斗争中,刘显有三件功绩载入史册。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寇侵犯江北、直逼泗州。这时刘显担任防卫浦口的任务。当发现倭寇不战而逃时,刘显立即率兵追击到安东。当时已是暑天,酷热难耐,刘显身披单衣,率领4人4骑去引诱敌人,并将精兵埋伏于冈下,大败敌军。第二日,等到倭寇出来之后,刘显潜入敌军营地并摧毁其战船,敌军欲乘船逃离,但是战船已经被摧毁,此战杀敌无数。这次“平倭”的胜利,显露出刘显的军事才能。刘显以此升任副总兵,协守江浙。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出动数百艘战船掳掠江北,进犯南通市如皋市海门区等地。在明军的大举反击下,寇逃窜出海。与此同时,倭寇再次侵犯崇明区,窜至海门等地。当得知倭寇被困于刘家庄时,刘显亲率数千精兵赶到,担当攻坚的任务。在刘显的强大攻势下,倭寇突围而去。刘显追敌至白驹场、茅花墩,斩首六百余具,将敌全歼。这次胜利,奠定了刘显在军中的地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广东省发生动乱,刘显以代理总兵官的身份前去镇守。恰逢福建省倭寇猖獗,朝廷急令刘显驰援刘显与参将戚继光多次击败倭寇。然而倭寇并不死心,于不久后卷土重来。当大批新到的倭寇登陆攻陷了兴化府城后,刘显迫于兵少,“逼城未敢战,被劾,戴罪”。次年,莆田市倭寇陷平海卫(今福建莆田东)。新到的倭寇在长乐区登陆,劫福清市,谋与平海的倭寇会合。刘显与总兵官俞大猷会合大军于遮浪,将其全歼。平海倭寇见状不妙,准备逃遁,为把总许朝光所败,官军于是收复兴化市。由于江北的倭寇未平,朝廷决定在狼山设总兵官统制大江南北,以刘显任之。然而刘显却因倨傲得罪同僚而被劾,降级后移镇浙江省

被贬西南

刘显骁勇善战,有大将之才,然而“居官不守法度”’,不为上官姓所喜,几遭贬谪之后,又被调到贵州省。在贵州任上,恰逢广西壮族自治区土酋者念父子反明,率兵攻掠安顺市。刘显奉命征剿,“俘斩五百余人”,迫使其逃离贵州。之后,四川叙州(治所在宜宾)地区的都掌蛮又起兵反明。动乱初起,四川省巡抚曾省吾急调刘显入川,主持征剿事宜。都掌蛮生活在叙州戎县、介高、筠连县长宁县、江安、纳溪区六县山地之间,即史册所称的“古泸戎”。因其据有九丝山,又称“九丝蛮”。明代初年至正德中期,由于民族矛盾激化,都掌蛮曾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反明斗争,虽然均被镇压,但斗争的火焰始终没有熄灭。

万历元年(1573年),都掌蛮酋长阿大、阿二方三,凭借九丝山的险峻形势,掀起了反明斗争。刘显赴四川后,十四万官军已密集宜宾市,战斗即将打响。这时,刘显忙着与副手郭成(原广东省总兵官)、安大朝举行军事会议。大家仔细分析了敌方的部署、地形及首领的个性弱点,一致认为九丝“山修广,而四隅峭仄。东北有鸡冠花岭、都都寨、凌霄峰三冈,峭壁数千仞”,加之有扼守要道的九丝城。如果采取强攻,将会付出巨大代价;如果利用对方的矛盾,对其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话,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年三月,刘显诱捕敌酋阿苟,攻拔凌霄峰,进逼都都寨。一个月后,刘显再立新功,斩敌酋阿墨,拔其寨。阿大见状不妙,自守鸡冠岭。刘显一面以官诱之,一面陈兵九丝城下。正当阿大犹豫不决时,官军乘其不备,在夜深人静之时,爬上城楼,斩关以人。阿二、方三退守牡猪寨,作困兽之斗。郭成乘胜攻占鸡冠岭,生擒阿大。之后,官军攻占牡猪寨,方三被擒。阿二逃到贵州大盘山后亦被追获。一场声势浩大的都掌蛮反明斗争就在刘显的运筹帷幄下灰飞烟灭。刘显因功升任都督同知。都掌蛮之乱平定后,刘显托病辞官,但遭到朝廷的拒绝之后,西川“番”暴乱,刘显率兵弹压,斩杀其叛乱头领,安抚好众人之后返回。

因病去世

刘显平定都掌人后,刘显以生病为由,想要辞去官职,然而朝廷却把他留下来,继续镇守四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刘显在任职期间因病去世。

亲属成员

人物评价

节制精明,公(指俞大猷)不如纶。信赏必罚,公(指俞大猷)不如戚。精悍驰骋,公(指俞大猷)不如刘(指刘显)。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谭纶 评)

刘显平蛮引疾,而以有司阻挠为辞,有以夫。(张廷玉 评)

后世纪念

刘显在叙南地区威名远震,在九丝山上曾建有刘显的祠庙。

参考资料

【烟台人游烟台】登高望远,秋游跟着古诗去爬山~.微信公众号.2025-03-17

【历史人物】明万历之役的主将刘显.微信公众号.2025-03-17

俞大猷 孤独的抗倭名将.新浪财经.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