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吴白庄汉墓

吴白庄汉墓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吴白庄村,最早公开发掘于1972年。墓葬为半地上砖石结构建筑,东西宽15米,南北长9米,高约3.5米。有画像石材49块,画面65幅。

古墓原状

临沂城南8公里,罗庄区盛庄街道办事处吴白庄村北有一处占地2.5公里的小山岭,山岭上长满了酸枣子,解放后每当酸枣子熟透时节,村里大人小孩嬉笑着纷纷上山采摘。恰巧,山岭正南侧裸露出一个山洞,洞口狭窄,仅供小孩子钻入,刚入洞半米便感知寒气逼人,不时有大胆的孩子入洞深处,洞内底部脏泥巴层里还能淘出不少铜钱来。

建国前后,汉墓所在地为一处山岭,夯实的土层很结实,村里谁家盖房子便到山岭上取土,日积月累,山岭土层逐渐减少裸露出青石层。此后,谁家垒砌猪栏、牛槽、吃水井等需要石料,也一并到山岭低处挖青石,或垒砌成菜园围栏或用做阳沟盖,日久天长,被考古专家发现这是一座古墓葬。

民间传说

关于墓葬,村里人至今仍有一段传说。当年谁家办红白事,缺少碟碗筷盅等器具,只要到山岭南侧洞口处拜求,第二天一早洞口便出现所需的器具。但是,家里办完红白事后必须将借用的器具归还到洞口处。有一次,村里有户彭姓人家借了没还,洞口竟然出现有身着奇装异服的丫鬟,不停地骂人,事后该家族日渐衰落。支持此说法的依据是,吴白庄村里有彭家坟,但是村里没有彭姓人家居住。

考古发掘

1972年,考古专家组织力量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经现场发掘勘察,山岭系一座官宦级汉墓,墓葬由墓道、墓门、门扉、前室、中室、后室等组成。现场测量得出结论:墓葬东西长15米,南北宽9米。出土有画像石49块,早年损坏4块,现实有45块。画面65幅,分布在墓门、前室、中室、横额、支柱、立柱、过梁等处。

发掘时,专家发现墓葬早已经被破坏并且多次被盗挖,随葬品大部分也已经遗失。专家们只能通过残存的随葬品,参照其它同类墓室建筑结构,推断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东汉晚期二千石以上的官吏。

墓室内部结构

墓葬属半地下建筑,地面起家,封土高于地面约1米。整座墓葬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西墓室、东墓室、回廊、西两耳室和东一耳室组成。墓道早年被破坏,发掘时对墓道无从研究。在墓道西侧有砖垒砌的挡土墙,亦残损毁坏。墓门由门楣、立柱、门扉、门槛组成,分东西设置,由二根立柱将墓门分隔成4个门,每个门均为双扇,其中一个门由石块封堵,门扉遗失。从立柱一侧留下的凹槽以及门槛上的轴窝可以看出,墓门是由内向外开启。门扉以及立柱之上置门楣,门楣之上用砖发券。

保存下来的墓葬门扉,画像石有4块。墓门右扉上雕刻有青龙,头生两角,身有翼,兽蹄。青龙造型庄严威武,且不失腾空灵动之美。右扉上刻有铺首衔环,环上系着带子。墓门左扉上雕刻有一头生翼的白虎,中间亦刻有铺首衔环,也系着带子。

上横额由4块画像石组成,画面分别为羽人、福特翼虎、飞鸟、龙、虎、凤、长尾兽等。

墓葬前室由9根支柱,3块拱型过梁组成。以出土的画像石观察,前室中间部位的柱础上立着的盘龙柱为一斗二升式斗拱,拱的两侧以两个倒衔龙首相连,上面承重过梁和散斗。拱和双龙首均由一块石料独立雕刻而成,过梁的上面是一个半圆形透雕的对鸟。在该支柱东侧分别放置两根相同的支柱,支柱下有柱基,上面有栌斗,承托拱形过梁。三过梁的南北两侧由立柱承托。整个前室,东西通耳室,北与中室、东墓室、回廊相连。

前室有画面42幅。南壁西段石早年被破坏,仅剩下一边角,边角上有边饰。南壁中段石也已残断,画面分上下二层,上层主人戴冠、着长袍,旁边有侍女,左侧有两位抬壶、捧蹲、端盘的侍者,主人前依次为:长袖舞、倒立、抚瑟三艺人。下层:二导从骑,一车上坐御者和一官吏,一轴车、一棚车均左向行驶。

南壁东段画面自左至右:二建筑,一屋内二人在灶前烧火,另一屋内悬挂猪头、猪腿、鸡、鱼等,柱上拴有一犬在扑猪腿;一高台上置两个大罐,右侧一人端碗而饮,拴有一猴子正打算偷吃;下面刻有二人抬食物,右刻二人抬猪。

东耳室门额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左起:主人坐着,旁边有侍者;一艺人倒立在鼓上,边上有一胡人保护;三人坐着观看。右侧为乐队,一人吹笙、一人吹排箫、一人吹埙。下层自左至右,二佩弩导骑、一轺车、一车,后有一人步行。

此外,前室北壁东墓室上横额、北壁西段横额、西耳室上横额等,均雕刻有生动形象的画面。前室与中室、横额、支柱、立柱、过梁画像石内容各异,各室相通。回廊,顶部以扇形砖发券,墓葬中有白膏泥状固体,乃封盖所用。

发掘文物

从发掘情况看,整个墓的构架是以台基石、立柱、过梁、扇形砖等按先后顺序砌砖而成,并在地面以上用土封盖。由于该墓早年被盗,随葬品大都不见,收集到虎形水晶质坠饰1件、松绿石小兽3件、部分碎青瓷片及300余枚新朝大泉五十、东汉五铢、剪边五铢等。

后期处理

吴白庄画像石墓被发掘后,文物部门将墓葬出土的画像石一并起运至博物馆保管,发掘现场仅留下一处雕刻有“吴白庄画像石墓”字样的石碑。为了还原墓葬当时封土场景,村里又组织劳动力运来10多辆泥土,在原址处堆积起一座小土丘,旨在留住墓葬给当地人的记忆。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