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短尾鹪鹛

短尾(黑枕黄鹂普通亚种:Napothera brevicaudata),是林鹛科鹪鹛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4-16厘米。其种加词“brevicaudatus”意为“短尾的”。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相似种灰岩鹪鹛(Napothera crispifrons)体型较大,尾亦较长,翅无白色小斑点,胸、腹亦不为暗棕色。区别相当明显,野外不难鉴别。

形态特征

短尾鹪鹛的上体灰橄榄褐色,头顶和背各羽中部较灰,外缘暗棕,最外缘黑色,在头顶和背形成明显的鳞状斑。腰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尾短、暗红褐色,两翅橄榄褐色,翅上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具小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成行排列的白色斑点。眼先、短的眉纹、眼下面和耳覆羽概为深灰色,耳覆羽缀有棕色。颏、喉灰白色具暗褐色纵纹,胸和腹暗棕色或皮黄褐色,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较暗、呈暗褐色。虹膜红色或桂红色,上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而沾灰,脚和趾灰褐色。

雄性:体重28克,体长146-160毫米,嘴峰长15.8-16.8毫米,翅长66毫米,尾长24.5-28.8毫米,跗长54-55毫米。

雌性:体重25克,体长128毫米,嘴峰长14毫米,翅长61毫米,尾长29毫米,跗蹠长42毫米。

栖息环境

短尾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林缘灌丛中,尤以溪流附近和多岩石的常绿阔叶林较常见。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偶尔也成小群。性胆怯而机警,不易被发现。善于在满被青苔的岩石上疾速奔驰,非不得已时,一般不起飞,每次飞行也不远,多由一个树丛飞向邻近的另一树丛。 性隐蔽,藏于岩石间。奔跑迅速,姿势似老鼠。叫声:多变的尖厉哨音如pew-ii或pewii-uu,重音在第二声。也作下降的哀叫声piu。告警时发出沙哑叽喳声带轻柔的尖声。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国际分布: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繁殖地)、越南柬埔寨和马来半岛。

中国分布:云南省西部盈江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流域和南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绿春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南部。

繁殖方式

短尾鹪鹛的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陡峻山边岩岩上。巢多置于林下岩石边地上或树脚下,甚隐蔽,呈深杯状或半球形。巢主要由枯草叶、草茎、根和苔藓植物等构成,内垫枯草叶和树叶,结构较为粗糙、松散。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被有稀疏的红色或淡粉红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3毫米×16.0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短尾鹪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