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金勤伯

金勤伯,名开业,字勤伯,号继藕、景北,斋名“倚桐阁”“云水居”,生于上海市

人物经历

自幼受父亲金绍基培养对书画玉器品鉴能力,为日后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十二岁时已随伯父赴日参加第二届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1921年由大伯父推荐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生物系。

1934年与许闻韵结婚,育有三子。

1935年于同系研究所硕士毕业。

随即留学英国伦敦大学,一年半后转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37年因战争而放弃学业,并返回中国。

1937年至台湾辅仁大学美术系任代课老师。

1937至1945年中日战争时期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以及鉴赏家庞元济(1964-1949)家中大量临摹古画,累积绘画功底。

1948年,金勤伯渡海至台湾,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艺术家。他的教学方法包括使用收藏品作为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绘制丰富的画稿让学生临摹以传授笔法技巧。他鼓励学生在水墨画的传统基础上创新与发展个人风格。他的学生包括胡念祖(1927-2019)、孙家勤(1930-2010)、喻仲林(1925-1985)、傅申(1936-)等人。

艺术创作

金勤伯的艺术创作包括水墨花鸟、人物和山水画。他的工笔花鸟画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创作受到了他在燕京大学生物研究所的专业背景的影响,他对自然生态有着深入的观察。他的作品在台湾以及海外都有展出。

荣誉与影响

1959年,金勤伯获得美国傅尔布莱特交换计划奖助(The Fulbright Program for Scholarly Exchange),前往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设计)讲学,并在当地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他的艺术创作和教育工作对台湾现代水墨画风格的形塑与发展以及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物关系

父亲金绍基(1886-1949),大伯金城(1878-1926),二伯金绍堂(1880-1965)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